工联网消息(IItime) 继大模型之后,智能体(AI Agent)正在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焦点。根据Root analysis,预计全球AI Agent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2.9亿美元增长到2035年的2168亿美元,2024—2035年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0.15%。近期,中国众多公司持续加大投入,助推该领域发展持续升温。
据钛媒体报道,企业级AI智能体开发平台BetterYeah AI今天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超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由阿里云领投、名川资本跟投,远识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这创下了国内AI Agent领域公开披露的最大单笔融资纪录。
智能体成资本“新宠”
从大模型到智能体,在全球范围内,智能体相关的资本入局案例层出不穷。例如在国外,德国企业级客户体验智能体公司Parloa GmbH完成1.2亿美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Durable Capital Partners、Altimeter Capital Management和General Catalyst Group Management领投,EQT Ventures、RPT Capital Partners、Senovo和Mosaic Ventures跟投。在国内,为支持大模型与智能体底层需求,凌川科技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和快手集团领投,亦庄产投、顺禧基金、九智资本等跟投。
资本如此青睐智能体的核心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的不断成熟为智能体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使其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场景成为可能;市场的潜在规模巨大,智能体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它对各行业的颠覆性影响也是重要因素,有望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带来新的增长点。
随着资本持续涌入,智能体产业生态也在加速完善。例如上游的芯片制造商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打造更高效、低功耗的AI芯片,为智能体的运行提供强劲算力支持。中游的智能体开发平台可整合了大模型能力、开发工具、算法框架等资源,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降低智能体开发门槛,加速产品迭代周期。下游的各行业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电商、金融、医疗到教育、制造、农业,智能体正在全方位渗透,重塑各行业的生产与服务模式。
资本涌入智能体领域:机遇与隐忧并存
大量资本涌入对智能体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充足的资金支持加速了智能体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资本的推动也加快了相关产品的落地和应用,让智能体技术在更多领域得到实践和验证。
但,资本的快速涌入也带来一些隐忧。部分投资项目存在过热现象,一些企业估值虚高,脱离了实际的技术水平与市场前景,一旦市场遇冷,可能引发资本泡沫破裂。一些资本追求短期回报,使得企业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忽视了技术的长期发展,可能造成技术发展失衡。此外,大量资本集中在少数热门领域,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竞争的不公平。
对于智能体领域的企业而言,资本的加持在助力其成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压力。资本往往对企业有明确的盈利预期和发展时间表,这可能迫使企业急于扩张,忽视了技术积累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资本的介入也可能导致企业股权结构复杂,影响企业的决策自主性。
其实,智能体受资本追捧的现状是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智能体领域的发展潜力。但这种热度是否可持续,还需要看技术的实际进展和商业化应用的效果。如果智能体技术能够持续突破,并且在更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那么这种热度有望保持;反之,如果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商业化进展缓慢,可能会导致资本热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