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近日,德本咨询发布了《2025中国人工智能分类排行》榜单,该榜单从AI芯片、通用语言模型、“AI+工业”等多维度,从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梳理了多家企业。其中,在“AI+工业”领域,工业富联、华为、树根互联位居前三。
“AI+工业”的融合,正成为重塑全球工业格局的关键力量。这是一次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双重革新。在生产力层面,AI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工业生产的效率与精度。如在精密制造领域,AI驱动的自动化设备能够以亚微米级别的精度进行零部件加工,大幅减少废品率,这是传统人工操作与简单自动化设备难以企及的。而在生产方式上,“AI+工业”推动着工业从传统的线性、刚性生产模式,向高度柔性、定制化的生产模式转变。消费者如今能够通过线上平台参与产品设计,工业企业借助AI分析消费者需求,快速调整生产参数,实现小批量、多品种产品的高效生产,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不仅如此,“AI+工业”还对工业产业生态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产业上下游的深度协同。例如,原材料供应商可通过AI预测制造商的用料需求,提前安排生产与配送,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成本与供应风险;另一方面,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业态,为工业经济注入新活力,创造大量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迈进。
未来,“AI+工业”的前景可谓一片光明。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迭代,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逐步成熟,工业生产将迈向高度自主化、智能化的新阶段。在工厂中,智能机器人能够自主完成从复杂装配到设备故障诊断与修复等一系列任务,真正实现“黑灯工厂”的愿景。同时,在工业设计环节,AI将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对海量工业数据与设计案例的学习,快速生成创新设计方案,并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虚拟验证,将产品研发周期从数月甚至数年压缩至数周,极大提升企业的创新速度与市场响应能力。
从产业发展空间来看,“AI+工业”将催生庞大的市场。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工业AI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计,全球工业AI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110亿美元增至2025年7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9.5%)。中国市场2024年规模达480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620亿元,占全球份额18%。新兴经济体对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升级的旺盛需求,将成为“AI+工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且,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与AI的深度融合,工业场景的边界将被进一步拓展,远程智能运维、工业元宇宙等新兴应用将从概念走向现实,为工业企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与盈利增长点。
在积极拥抱“AI+工业”的同时,也需正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数据安全是首要挑战,工业数据涉及企业核心商业机密与关键生产流程,一旦泄露,将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因此,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数据加密、访问权限管理与数据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同时,AI技术的落地应用面临着与工业复杂场景适配的难题。工业生产环境多样,不同行业、企业的生产流程与工艺差异巨大,通用的AI模型往往难以直接应用,需要企业与科研机构、AI厂商紧密合作,开展针对性的模型训练与优化,提升AI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实用性与可靠性。此外,人才短缺也是制约“AI+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AI+工业”在当下已展现出巨大的变革力量,从提升生产效率到重塑产业生态,其意义非凡。工业富联、华为、树根互联等行业领军企业,已在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的价值不仅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突破,更在于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未来,产业链上下游需形成合力,逐步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AI+工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面赋能,推动中国工业在全球智能化转型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