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征程上阔步向前
——写在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
思想是时代的航标。
“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
“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3年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京召开,这是党中央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首次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召开的全国性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把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开拓创新、担当作为,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
全国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贯彻落实大会精神,掀起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春江大潮。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引导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大会精神。工信部组织出版发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面向各部门、各地方等进行专题培训。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组织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大会部署,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各部门协同联动、通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工作合力。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信部出台多项财税政策,将先进制造业企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全部纳入增值税加计抵减范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减税降费、产融结合、产教融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营造良好环境。
各地方积极探索、因地施策,新型工业化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实施“百链韧性提升”行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湖北启动新一轮万企万亿技改,突出打好汽车、钢铁、化工产业转型“三大战役”;四川实施“智改数转”行动,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步伐;吉林以“四大集群”培育、“六新产业”发展、“四新设施”建设为着力点,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各地纷纷出台新举措,跑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度”。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国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着力补短板,一批“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对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系统梳理,摸清薄弱环节、找准风险点,分行业精准施策,全方位推进技术攻关与成果应用。超导磁体、电子加速器、射频/谱仪等关键部件打破国外垄断,第三代心脏支架、骨科手术机器人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着力锻长板,一批优势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聚焦稀土、光伏等优势产业链,锻造出一批“杀手锏”技术。我国已成为世界稀土永磁材料的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光伏产业依靠叠栅、异质结电池、背面接触电池等原创性技术领跑全球。
着力强基础,一批重点“六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产品加快突破和应用。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稳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明确工程重点,开展“链式”攻关,分类组织实施,自主能力不断增强。大直径硅材料进入世界先列、7MW风电机组主轴轴承实现自主可控、煤化工领域煤粉流量控制阀受制于人的局面得到缓解,一批“六基”产品在重点产业链加快推广应用。
“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现在制造业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继续攀登,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我国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创新的强大引擎,产业创新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基础更加牢固。近年来,我国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稳步提升。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嫦娥六号”实现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奋斗者” 号完成7次载人深潜作业、国产第一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投入商业运营、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 “京华号”投入使用。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活力充分激发。《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提出,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2023年,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国内占比首超70%;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超50%;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比重近80%。全国布局建设了30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60多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新区达178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3家,科技和产业创新引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渠道更加畅通。2024年《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印发,提出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加快推动技术高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日益显著,2023年签订技术合同95万项,成交额达到6.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筑牢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盘”。近年来,我国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文件,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推动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芽”。地方也在加强部署和投入,辽宁改造升级沈机、沈鼓等一批“老字号”,江苏实施传统产业焕新“五大行动”,贵州、陕西等地出台设备更新“地方版”方案,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显著加快。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产业竞争新动能。我国正式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共开放测试道路近3万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6800多张,测试总里程超过8800万公里;实施北斗大众消费领域应用推广行动,聚焦穿戴设备、车载终端等产品,扩大北斗应用规模。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成为中国外贸“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连续7年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池市场,连续16年光伏组件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发展。“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百花齐放; “天工”“青龙”“夸父”“行者泰山”等人形机器人横空出世;量子信息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量子通信全球领先,量子计算位列国际第一方阵。
“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推动数实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适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 “5G+工业互联网” 成为数字经济的新基座。工信部印发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工作规则和建设指南,推进5G网络在工业企业、园区深度覆盖。目前,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91.7万座,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从2020年的14.7%增至33.1%;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走在全球前列,标识解析体系全面建成;“5G+工业互联网” 项目累计超1.3万个,300个5G工厂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
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数字技术在全行业全产业链普及应用步伐加快。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点、线、面协同推进企业、产业链和重点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目前,我国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21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万余家, 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生产效率提升约30%,钢铁、建材、民爆等领域示范工厂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碳排放减少约12%;建成“灯塔工厂”62家,约占全球总量四成,数量全球第一。
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多领域创新应用成果加速涌现。工信部、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工信部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专项行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等新产品纷纷亮相,武汉“世界光谷”、合肥“中国声谷”、杭州“中国视谷”等数字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原则。
积极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业能效持续提升。工信部积极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深入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成功推广超过2000种前沿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完成燃煤机组和粗钢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十四五”前两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8%,高载能行业向清洁能源优势地区实现有序转移。截至2023年年底,培育了196个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电力平均利用率由2018年的15%提升到50%以上。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编制《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支撑起绿色制造的“基本面”。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培育绿色工厂5095家,绿色工业园区371家,推动制造业向“绿”而行。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扩大绿色产品供给。近年来,我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全球占比57%,全球80%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是我国生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力量。必须加快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新型工业化建设积蓄强大的力量。
龙头企业“顶天立地”,展现出强大的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强强联合,培育了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2024年,133家中国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制造业企业57家。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375家,位居全球第二。
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迸发巨大能量。制定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加大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1.2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
大中小企业携手发展,形成融通协同、共生共赢的新型产业生态。近年来,工信部联合11部门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组织实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搭建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构建企业有序竞合、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凝心聚力、奋发进取,奋力谱写推进新型工业化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来源:《新型工业化》期刊 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