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头条 >> 正文
智能体不是“实验室玩具”!怎么干?专家划重点
  • 工联网
  • 2025年7月25日 07:12

工联网消息(IItime) “如果停留在生成式AI可能是很难的,所以我们需要向智能体和群智协同发力,希望通过新场景突破形成商业上的闭环。”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指出。

什么是智能体?邬贺铨解释,它是“大模型+记忆系统+工具调用+规划能力”形成的闭环,能通过反馈反思执行结果,分解任务并逐步执行。

目前智能体的发展情况如何?从技术的角度看,智能体正在从专用型向通用型升级,范围逐渐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逐步突破。从应用角度看,代码智能体、检索智能体等通用型智能体逐步繁荣,而且面向具体行业的金融智能体、政务智能体等专业智能体逐步走深向实。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一批大型企业,重点在底座模型、开发平台、通信协议等各类产品方向加大投入,创业创新类企业聚焦发力场景智能体和生态服务,智能体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陈家春看来,尽管智能体的应用场景不断延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我国智能体的商业化应用和大规模部署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应用生态亟须完善、伦理法律有待考量等多维度的课题。推进智能体创新应用需贯通产业上下游,融通千行百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亟须产业链深度合作。

对此,她希望头部和先锋企业能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关键技术的开源共享,降低创新门槛;打造“以应用场景为驱动”的需求对接平台,加强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交流,共同挖掘智能体的应用潜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共同解决行业痛点,让好的技术加速赋能对的场景需求,推动智能体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千行百业、千家万户;凝聚“以人为本”可信可控的智能体发展理念,强化智能体在安全规范、伦理准则等方面的标准研制和行业治理,让智能体成为更值得信赖的生产力伙伴。

这些产业发展愿景的实现,离不开技术底座的夯实、生态链条的打通与政策支撑的落地。围绕如何为智能体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工信部科技司也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推动智能体技术突破。通过高质量专项、揭榜挂帅等渠道,突破智能体开发平台、多模态大模型等几处关键技术,夯实发展基础,打造自主智能体通信协议,加速各类软硬件工具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融合进程。

二是打通智能体应用堵点和难点,培育一批赋能应用服务商,弥合技术与业务的鸿沟,组织AI智能体深度行活动,加强供需对接,持续组织开展典型案例的征集,打造智能体领域的标杆解决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优化智能体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快智能体总体架构互联互通等急需标准的研制,用好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产品。

四是应用智能体应对智能体安全风险挑战,密切地跟踪和关注智能体新技术衍生出的数据泄露、越权操作等系列风险,积极构建智能体的安全测评能力,加快制定人工智能科技伦理相关的管理服务办法,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编 辑:甄清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