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头条 >> 正文
低空经济全球 “起飞”
  • 工联网
  • 2025年4月3日 07:42

工联网消息(IItime)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的统筹规划。我国低空经济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但相比而言,产业整体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本文通过梳理全球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形势,对欧美日等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发展战略、监管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合作、场景应用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为我国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外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经验

强化战略协同与监管创新 推动本国低空经济快速发展

各国将低空经济视为发展重点,积极实施战略规划牵引。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发布了关于小型无人机系统的“Part107”规定,并启动了城市空中出行整合试点项目,同时在低空授权和能力服务方面设立特定项目,推动无人机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融合。英国民航局为无人机和城市空中交通(UAM)创建综合框架,发布无人机超视距(BVLOS)飞行规定,并制定融合路线图指导空域系统开发。德国联邦航空局与欧洲航空安全局协同制定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运营规定,研究中心致力于无人机技术和空中交通管理研究。日本民航局与国土交通省合作编制无人机和城市空中交通运营指南,政府积极参与无人机技术开发,如支持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技术创新。

在战略规划方面,强调内外部协同合作。美国出台《先进空中交通协调及领导力法案》等政策,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导和法律保障。英国与欧洲航空安全局保持一致,通过《空域现代化战略》等规划整合新空域用户,以绿色航空为重点,发布通用规定以引领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与无人机的绿色转型。

在监管创新方面,各国展现出不同监管框架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美国通过U-Space等项目,致力于构建涵盖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和无人机等新技术的监管框架,快速响应技术创新需求。英国建立安全且灵活的监管体系,根据市场调整措施,放宽无人机在城市飞行的限制,鼓励配送服务,允许无人机超视距试验,并随技术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阿联酋凭借“FSRA五项原则”奠定灵活监管基础,政府与多家公司携手推进空中出租车及城市空中交通走廊试点,确保监管快速适应市场和技术变革。

大力推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低空经济发展基石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虽然欧美国家各有侧重,但垂直起降机场、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共同关注点。这些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将使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和城市空中交通系统顺利融入城市环境,为未来几十年低空航空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在垂直起降机场方面,美国在洛杉矶、纽约等主要城市大力投资,以支持Joby Aviation和Urban Aeronautics等领先企业的城市空中交通服务。英国强调环境可持续基础设施,在垂直起降机场和其他空中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中融入太阳能和绿色材料。迪拜国际机场被规划为大型垂直起降机场枢纽,通过满足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需求,促进陆运和空运之间的过渡。

在空中交通管理方面,FAA处于制定先进空中交通(AAM,Advanced Air Mobility,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定义,包含未来空中交通的客货运及其他航空作业)战略的前沿,以实现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和无人机操作的安全整合。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FAA参与了城市空中交通试验,模拟空中交通管制如何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中管理低空飞行器。日本正在开发无人机交通管理(UTM)系统,并为低空飞行器开发指定的低空走廊。此外,日本民航局(JCAB)正在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等国际机构合作,制定城市空中交通管理的标准。德国政府投资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并与欧洲空中导航服务机构(如欧洲空中导航安全组织)合作,专门为城市空中交通运营设计空域管理系统。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合作机制为产业创新注入动力

各国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以及国际间的协同作用,有效促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国际化发展。

政府支持与政企合作是推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NASA与Joby Aviation、Wisk Aero等公司合作,测试包括空中出租车在内的城市空中交通设施,并将其融入国家空域。德国政府鼓励私营部门参与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为Lilium和Volocopter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英国政府与企业在垂直起降场、空中出租车等基础设施的开发方面紧密合作,同时与企业共同参与安全和运营标准的制定。阿联酋政府通过政企合作,支持Volocopter和EHang等试验项目,在迪拜等地投资垂直起降机场等基础设施。

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构建产业链协同的创新生态。美国硅谷培育出竞争激烈的无人机技术和空中出行市场,涌现出众多初创企业并汇聚众多实力强劲的低空飞行设备制造商,形成了低空经济产业集聚与示范园区。德国以其强大的工业基础、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与欧盟政策的一致性,打造了低空生态系统,空客、奥迪和Volocopter等公司合作开发空中出行解决方案,以及用于物流、巡检的无人机。

积极开展全球合作,布局全球化发展。美国、英国、日本等积极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等国际监管机构合作,确保城市空中交通和无人机系统的全球可扩展性。阿联酋迪拜硅谷绿洲为初创企业、全球公司提供测试和扩展业务的沃土,吸引了Volocopter和Ehang等公司。德国Wingcopter提供国际无人机配送解决方案,为全球市场开发技术。英国在城市空中交通和空中出租车服务方面强调出口友好型技术,以促进本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注重多元融合发展为低空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积极测试并部署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无人机以及城市空中出行解决方案,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工业基础、安全保障制度、社会与环境需求等,探索新的应用场景。

在城市出行领域,美国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85%的空域为民用空域,城市空中交通架构成熟,拥有4756座通用机场,能够满足通用航空的不同需求,例如Joby航空开发的S4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可以满足从机场直达市中心的商务出行需求。英国政府支持探索和开发城市空中出行,VerticalAerospace和Skyports等公司正在开发测试用于城际旅行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和相关基础设施。

在农业应用领域,日本农业部门利用无人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Japan Drone和Secom等公司利用无人机进行作物监测、农药喷洒和数据收集。美国农业部支持将无人机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创新,以期优化作物监测、农药施用和土地管理。

在应急救援及灾害应对领域,美国探索使用无人机进行紧急医疗服务和快速紧急空中运输,如Wingcopter和Zipline公司使用无人机运送基本医疗用品。日本SkyDrone公司开发出用于空中勘测和紧急物资投送的无人机,可进行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应对和灾后恢复工作。

在工业领域,美国Skycatch、Kespry等公司为建筑和采矿业提供解决方案,尤其是电力线、石油钻井平台和电信塔等基础设施的检查。德国西门子和通用电气等公司利用无人机检查发电厂、风力涡轮机和管道,以减少人工劳动并提高运营效率。

在无人机配送与物流方面,美国亚马逊Prime Air和Wing等企业开发出无人机配送系统,在城市和郊区实现“最后一英里”配送。日本多山的地形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使得无人机配送成为及时运送医疗和消费品的理想解决方案,日本邮政以及乐天、丰田等公司正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测试无人机配送解决方案。

高效配置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 以技术创新驱动低空经济发展

在国外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是关键一环,对技术研发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资金方面,政府资助、公私合作和风险投资等资金体系在低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例如,英国为“未来飞行挑战赛”项目提供1.25亿英镑的资金,用于开发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自动驾驶飞机和无人机运送系统。迪拜未来基金会(DFF)与阿联酋政府密切合作,资助空中交通解决方案的研究和开发,为企业提供展示创新成果以及与投资者、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沟通联系的平台。美国则在风险投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对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领域的初创企业和无人机技术进行了大量投资。

在人才培养方面,行业认证、产学合作和政府引导等发挥了关键作用。如美国的FAA无人机飞行员认证聚焦无人机安全操作和相关技术能力。德国企业Lilium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合作开展多种航空航天研究项目,重点聚焦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通过生态合作推进产学研、公私合作,推动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在研发方面,在人才和资金的共同作用下,英国、美国、阿联酋等国家围绕电力推动、自主飞行技术、城市空中交通等重要发展方向推进研发创新,同时也根据各自资源禀赋与需求,向其他研发方向进行资金投入。例如,日本将灾难响应、无人机与智慧城市融合作为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方向;德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ATM)方面保持领先,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对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空气动力学和噪声足迹进行研究,以期尽可能降低噪声,符合城市环境中的噪声法规要求。

国内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政策驱动低空经济步入规范化发展快车道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自“低空经济”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后,多部门出台政策持续推动低空空域管理、通用机场建设及通用航空人才培养等创新。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发布,我国低空经济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如深圳、广东、四川等)积极响应,通过财政支持、立法保障及产业链延展等措施,加速低空经济落地。

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及应用场景不断扩展

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预测,到2025年底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医疗救护、无人机配送等新业态呈现加速发展趋势,通用航空、无人机应用、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将进一步拓展。我国无人机产业发展迅速,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低空通信、导航、监视等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低空飞行器技术及产业快速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极大地促进了低空飞行安全性、效率和可靠性的提升。截至2024年9月,我国无人机注册量已突破204.9万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产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同时,我国在动力系统、复杂环境感知技术、低空通感一体网络通信技术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科技攻关,为低空飞行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产业发展层面,我国低空经济产业链已初步成型,覆盖了航空器研发制造、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关键环节。此外,全国各地纷纷布局低空经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发展模式。例如,广东、江苏等地凭借产业基础和政策优势,在低空经济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建立了低空飞行服务法规标准体系、“国家—区域—飞行服务站”三级服务保障体系,扩大了低空飞行服务的覆盖面并提升了质量。此外,各地积极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2024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南京等地围绕低空飞行服务出台新政(包含征求意见稿)。《上海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结合场景应用需求和区域发展要求,探索构建重点区域低空数字孪生系统,编制低空目视飞行航图,全市统筹划设一批低空飞行航线”,旨在提升低空空域管理能力,确保低空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

经验与启示

加强央地统筹 坚持全国“一盘棋”优化产业布局

我国低空经济面临政策体系不完善、跨部门协同缺失、执行受限、安全监管等方面的挑战,因而制约了行业发展。在战略上,应强化中央与地方协同规划,依据地区特色实现差异化协同发展,避免资源浪费,促进区域协同。可借鉴美、德跨部门协作模式,制定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统筹中央与地方资源。在监管创新方面,应完善监管框架,建立灵活且适应性强的体系,可参考英国经验,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快速响应技术创新,允许试验性操作并随技术市场变化而调整。此外,还应制定和完善空域管理、低空飞行监管等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为低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夯实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助力低空经济安全“腾飞”

当前,我国低空交通网络尚未健全,地面飞行站和服务站尚未成型,低空经济至少还需要经历两到三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从英美等国家的行业发展经验来看,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在城市环境中发展低空经济需要完善垂直起降机场网络,先进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对于安全管理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和传统飞机共享的低空空域至关重要。应由政府牵头,推动低空智联网相关建设,助力低空经济安全“腾飞”。同时,应将低空航空基础设施融入城市生态系统,无缝容纳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和其他先进的交通技术,将低空航空与城市智能交通枢纽相结合。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合作

我国低空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整体发展不平衡,保障、服务等环节相对薄弱,场景应用、市场需求、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之中。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无人机物流、空中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鼓励设立低空经济示范区,以示范项目为引领,带动技术的成熟与市场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推动政企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引入社会资本,提升效率与可持续性。推动低空领域应用的创新发展,支持开通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打造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低空旅游等示范项目。鼓励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科学配置创新要素 强化低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由于目前低空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和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响应速度与质量难以跟上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导致专业人才的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失衡,资金方面则存在整体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等挑战。因此,在人才方面,高校应结合低空经济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打破学科边界,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深化产教融合,建立现代产业学院和创新联合体,实现教育与产业无缝对接;参考美国FAA无人机飞行员认证等模式,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通过政策优惠和科研项目支持,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回国创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低空经济领域的人才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在资金方面,政府应引导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低空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拓展,同时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吸引社会资本。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3月25日*

第6期 总964期

原标题:《以国际视野看中国低空经济经验借鉴与未来机遇》

编 辑:甄清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