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头条 >> 正文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布局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
  • 工联网
  • 2025年2月21日 08:17

工联网消息(IItime) 2月17日,未来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湾区对接活动在深圳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发布了《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研究(2025)》。

布局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国际竞争抢占制高点打造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内在需要。

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有望从根本上变革前沿技术路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我国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制造业连续十五年居全球首位,增加值占GDP比重超四分之一,发展未来产业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6大方向及原子级制造、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基因编辑等20个细分领域,研判未来产业发展现状、趋势、提出发展建议。

第一,政策引领力度显著增强,关键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流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六大方向。组织开展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征集、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等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标志性产品培育。大力发展原子级制造、量子科技、清洁氢、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支持科产融合、产教融合、产金融合,促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流向未来产业。各地因地制宜抢抓战略机遇,加快部署未来产业。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20余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发布未来产业专项政策,通过集群化培育、特色化发展、长期性投入推进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广东发布培育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湖北印发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推动构建“新技术突破-新场景应用-新物种涌现-新赛道爆发”的未来产业生态。

第二,关键技术产品加速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速推进。未来产业呈现“关键技术多点突破、产业攻关整体提速、规模转化稳步推进”的基本态势。原子层沉积技术已应用于28纳米芯片制程,超快激光技术在微纳加工、精密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人形机器人、AI手机和电脑等新一代智能产品进入大众市场,新能源汽车的L3智能化渗透率突破10%,工业机器人加速向具身智能迈进,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形成领先优势。量子计算机克服量子纠错技术难关,高灵敏度太赫兹超导接收机技术实现公里级高清视频信号传输。二维半导体材料异质外延技术取得积极进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展商业化应用。氢原料应用技术、氢储能技术国际领先,固态电池技术创新活跃,多家车企发布车规级固态电池及量产时间表。低轨卫星星座规模化部署。基因编辑新技术实现了以核糖核酸为媒介的基因精准写入,DNA合成技术快速升级,大幅提升新型生物产品开发效率。

第三,十万亿级蓝海市场孕育成形,经济增长新动能蓄势待发。据我院测算,2024年我国未来产业产值规模约为11.7万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13.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未来产业的重点企业数量、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高成长赛道有望率先形成新支柱产业。以量子计算、核聚变等颠覆性技术驱动的产业处在探索期,量子通信预计在2030年后逐步进入商业化。2024年我国合成生物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40%,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超过四百亿元,有望成为经济新增长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超3.2万亿元,商业航天产值预计2025年将突破2.7万亿元。“大型企业入局、中小企业争先”的竞逐态势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进程,中小企业凭借专精特新能力迅速成为行业新势力,细分领域产业链已具雏形。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处在上游的人工智能技术企业与减速器、伺服系统、电机、传感器等硬件企业实现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DeepSeek以低成本撬动高性能,推动金融科技、智能研发、智能办公、智能客服、智能会议和终端设备等领域应用,正在向医疗、制造等领域拓展,在多模态人机交互、复杂环境中指令理解、工业场景中任务分解与规划等方面有望形成新应用场景。“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研发提速。机器人本体设计与制造企业,整机产品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形机器人在新能源汽车工厂推广应用。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场具有引领优势。一批面向工业制造、服务和特种领域系统集成公司加速涌现。

第四,三极一带空间格局初步构建,产业集聚新高地发力领跑。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凭借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资本密集和开放优势,成为未来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全球产业竞争高地,在通用人工智能、原子级制造、激光制造、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卫星互联网、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北京持续加强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等领域发展,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6G等未来产业;上海重点布局未来健康、未来空间、未来材料,围绕脑机接口、合成生物、量子科技、新型储能、空天利用等领域积极谋划;广东瞄准未来制造、未来能源和未来信息,在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重点产业领域持续发力。长江经济带沿线九省二市,依托制造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探索“因地制宜+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在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绿色能源等领域“多点开花”,未来产业空间布局纵深推进。浙江聚焦未来网络、机器人等九大领域,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未来产业体系,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杭州“六小龙”扎堆涌现,培育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安徽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未来网络等7个重点发展领域;四川围绕未来空间、未来能源等,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氢能装备等未来产业。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携手产业各界,将持续深化未来产业研究,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力量。

编 辑:程琳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