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从“只闻其声”到“可视可互动”,电信通话业务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5G技术与AI深度融合,新通话不再仅仅是传递声音的工具,而是成为融合媒体、数据交互和应用程序功能的智能通信平台,正深刻改变着个人社交方式与行业服务模式。
技术突破:筑牢创新发展基石
新通话最显著的技术特征是在IMS会话中建立一条或多条与音视频并行传输的数据通道(DC, Data Channel),用于传输任何类型的应用数据,实现用户在通话时的交互式信息传递。
国际标准方面,GSMA于2023年6月发布PRD NG.134《IMS Data Channel》首个版本,定义了支持IMS DC的UNI(User Network Interface,用户网络接口)和NNI(Network to Network Interface,网络节点接口)标准最小集,形成端到端业务规范,能够支持单运营商DC商用。2024年7月,GSMA TSG工作组发布PRD TS.66《IMS Data Channel API Specification V1.0》,是终端支持IMS数据通道以及应用开发者开发IMS数据通道应用程序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范,为终端及应用开发者开发新通话应用提供了标准依据。2024年6月,3GPP R18 正式冻结,标志着新通话领域首批端到端国际标准制定。3GPP R19阶段,新通话作为高优先级项目立项通过,将基于5G-Advanced进一步定义新通话,聚焦互联互通、媒体面增强、网络能力开放等。
国内标准方面,截至2024年9月,CCSA TC3/TC11工作组已有多个项目面向基于IMS DC方案的新通话业务开展标准化工作,主要聚焦网络架构、业务流程及终端要求等方面,与3GPP保持同步;ST3工作组立项推动紧急呼叫支持视频及DC能力。
跨界融合与场景创新:释放多元应用价值
新通话打破了传统通话的功能边界,在C端和B端场景中均展现出丰富的应用价值。
面向个人用户,新通话颠覆了纯音视频通信形态,升级为富媒体、交互式的沉浸式体验。趣味通话功能允许用户替换背景、使用数字人形象或添加手势动效;智能翻译功能实现跨语种实时字幕叠加,打破语言障碍;点亮屏幕功能则让通话界面从黑屏变为平均90秒时长的移动新媒体,实现内容变现。
在行业数字化转型领域,“新通话+”模式构建起全链条服务闭环,为千行百业注入新动能。“新通话+电商”通过AR试穿、屏幕共享演示等功能提升购物体验,跨境场景中的实时翻译打破语言壁垒;“新通话+金融”实现身份核验、产品介绍、电子签约全流程线上化,无需额外APP即可完成业务办理;“新通话+民生”通过远程视频指导,解决家电维修、网络故障等问题,降低沟通与上门成本;在医疗领域,视频问诊、术后跟踪等应用优化就医流程,文旅行业则借助精准推送与线路导览功能提升游客体验。
应急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更凸显新通话的社会价值。江苏省应急管理厅利用多方视频、位置共享等功能,提升突发事件响应效率;部分地区公安机关将新通话应用于110报警服务,通过实时视频与信息同步,提高警情处置精准度;法院借助视频调解、在线签署等功能,有效缓解案件积压问题,实现司法效率提升。
挑战应对与未来展望:迈向生态繁荣新阶段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新通话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技术标准缺失制约业务规范发展。基础运营商在系统与基础网络建设、能力部署及业务支撑方面仍存在不足,新通话业务覆盖范围受限,用户体验难以保障。同时,当前运营商在网络能力开放的范围与方式上敏感性较高,尤其在实时交互场景中,如何有效开展内容审核、精准监控及违规问题快速处置,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次,传统能力继承障碍制约业务创新发展。新通话业务虽源于传统语音业务,但在诸多关键领域,仍未能完全继承或升级传统语音服务的部分核心能力。
再次,政策与价格机制缺失制约业务市场化推进。运营商在新通话业务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力度与业务协同能力不足。此外,运营商价格调整机制缺乏灵活性,使得新通话业务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凸显价格优势。
最后,产业能力及协同不足制约业务规模扩张。终端产业中,仅头部厂商具备独立开发能力,中小型厂商在DC能力适配方面仍面临较高门槛,终端规模推广需经历能力下沉过程,短期内仅高端手机能满足支持条件。当前产业链各环节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生态完整性有待提升。
新通话作为5G时代的标志性应用,正在打破传统通信边界,用科技为人民群众构筑美好数字生活。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生态的日益壮大,新通话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重新定义实时通信的未来图景。这场由AI驱动的通信革命,正在让“打电话”这一日常行为爆发全新的价值增量,使我们的沟通更加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