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广州市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明确提出至2027年,全市L2级(含)以上智能网联汽车在新车销售中的占比将超过90%。
这一硬性指标不仅在国内城市中率先设定了智能网联汽车普及率的高标准,更彰显了广州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的战略决心。该目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套于广州汽车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之中。《计划》同步提出培育2—3家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50万辆的整车企业,推动整车与零部件产值比达到1:0.6,并实现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广州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拥有坚实的制造“基本盘”和独特的区域协同优势。作为全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这里聚集了广汽集团、小鹏汽车等龙头企业。深厚的产业积淀为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产能基础和市场支撑。同时,广州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强化“广深联动”。《计划》明确提出力争实现大湾区核心区域互联互通,旨在整合广州的整车制造与产业链基础、深圳的电子信息(华为)与人工智能(腾讯)创新实力,以及东莞、佛山的先进制造能力,构建“软硬件+制造+应用”的完整生态圈。
实现L2+车型90%的高渗透率目标,核心在于驱动本地产业链的跃升与生态构建。这一目标将强力拉动高价值供应链发展。L2+系统依赖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域控制器、高性能芯片等核心部件,其90%的本地装车率要求,将倒逼传感器、芯片、域控、算法等关键环节实现技术突破与规模化生产,提升国产化率与产业安全。它也是通往高阶自动驾驶的必经阶梯。
大规模普及L2+系统,将为算法迭代积累海量真实道路场景数据,加速L3/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落地。此外,该目标将催化“车路云”融合生态。高比例智能网联汽车要求匹配高精地图、车路协同(V2X)通信、云控平台等基础设施。《计划》中强调的“开放应用场景”和“基础设施完善”,正是为构建“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体系铺路,并为吸引全球顶尖的智能驾驶算法、激光雷达、高精地图企业集聚广州创造磁石效应。
然而,宏伟蓝图面临多重挑战亟待破解。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首要难关。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高性能激光雷达、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环节仍存在“卡脖子”风险。基础设施建设与跨区域协同同样复杂。车路协同需对道路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涉及巨额投资和多部门协调;实现《计划》提出的“大湾区核心区域互联互通”,亟需建立跨城市、跨品牌的统一技术标准体系。
成本控制与法规滞后亦构成障碍。当前L2+系统显著增加单车成本,如何在保证性能前提下降低成本,提升消费者感知价值,是普及关键。同时,高阶自动驾驶(L3+)的事故责任认定、数据安全、伦理决策等法规体系仍处空白,缺乏清晰顶层设计将制约规模化示范运营。
当城市道路上90%的新车具备高阶辅助驾驶能力,并与新型出行模式结合,将显著提升交通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智慧城市构建核心移动神经网络,开启未来出行的全新图景。广州以这份《计划》宣告,这座300万辆级的汽车制造重镇,正依托政策魄力、产业根基与大湾区势能,加速驶向“智车之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