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2025年度领航级智能工厂项目培育名单,首批共有15家企业入选,涵盖钢铁、装备制造、能源、电子、家电等多个重点行业。
据了解,自2024年起,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启动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构建起“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四级培育体系。
其中,领航级智能工厂作为最高层级,主要聚焦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变革开展建设,根据相关要求,领航级智能工厂要求“须已获评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并按照领航级智能工厂要素条件要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深度应用,开展未来制造模式初步探索,加速工厂建设、研发设计、生产作业、运营管理等各环节智能化变革”。
由此可见,领航工厂不再是单一环节或局部领域的智能化,而是贯穿于工厂建设、研发设计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系统性变革。其目标直指全球领先,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新模式,为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中国方案”。
15家领航级智能工厂锻造行业新标杆
此次入选的15家企业形成了“多点突破、全域覆盖”的战略布局,既有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蝶变,也有高端制造的技术攻坚,堪称中国制造业的“精锐舰队”,牢牢扎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核心领域,旨在解决行业最本质的痛点。
在重型装备制造领域,我们看到了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的范式革命。徐州重工的“全球定制起重机”项目通过模块化设计和云端协同平台,客户可在线参与设计,交付周期缩短40%。而中联重科的“挖掘机共享制造”模式,则是对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的颠覆性探索。它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让闲置产能通过平台接单,让“沉睡”的制造资源被激活,设备利用率提升60%。
在绿色制造领域,领航工厂成为“双碳”目标下的关键践行者。宝钢的“绿色硅钢预测制造”项目,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炉温,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镇海炼化的“绿色石化工厂”,则构建了从原油进厂到成品出厂的碳足迹追踪系统。
在消费电子领域,领航工厂展现了应对市场变化的敏捷与全链协同。京东方的“液晶面板智能工厂”通过柔性生产线,实现从手机屏到车载屏的快速切换;格力的“空调全价值链协同”则打通了研发、生产、物流、售后数据,让用户评价直接驱动产品迭代。
领航工厂的战略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领航工厂的重要性,远不止于其本身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它更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驱动产业整体升级的核心引擎。
首先,领航工厂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它们为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前沿技术在复杂工业场景中的落地应用提供了真实的“试验场”。在这里,技术不再停留于实验室的论文,而是在大规模、高强度的生产环境中接受检验、迭代成熟,并最终形成行业解决方案。
其次,领航工厂是产业生态的“赋能中心”。它们的成功经验、技术标准、管理模式将通过平台化、模块化的方式,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溢出和扩散,带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协同升级,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产业生态。
最后,领航工厂是全球竞争的“新名片”。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拥有多少领航级的智能工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话语权和领导力。它们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进程中,最直观、最硬核的实力证明。
未来,随着四级培育体系的持续深化,领航工厂的“头雁效应”将进一步释放:在技术层面,更多经过工业场景验证的AI算法、数字孪生模型将走出标杆工厂,成为破解传统制造业转型难题的“通用工具”;在产业层面,数字化改造的模式将在更多领域复制,推动产业链从“单点智能”迈向“集群智能”;在全球层面,中国领航工厂探索的绿色制造、柔性生产经验,将为全球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元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