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用友网络控股子公司畅捷通于2025年5月26日正式完成中国证监会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涉及5340.12万股转至香港联交所流通。然而根据用友网络2025年一季度报告,公司一季度净亏损扩大至7.36亿元。这一数据折射出公司在工业互联网战略推进中的财务压力:尽管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但高研发投入与传统业务萎缩的剪刀差仍在扩大。
在工业软件领域,用友网络持续加码国产替代。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达5.60亿元,占营收比重40.6%,其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已覆盖三一重工、中国中车等高端制造企业,2024年工业软件业务营收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30%。
然而,核心技术的自主化进程仍步履维艰。IDC《中国企业级应用管理(EA)市场跟踪研究报告(2024H2)》显示,用友在离散制造业MES(制造执行系统)市场占比仅为12.3%,落后于鼎捷软件(18.1%)和宝信软件(15.4%),且在半导体、航空航天领域渗透率不足5%。赛迪顾问《中国工业软件白皮书(2025)》进一步指出,国产研发设计类软件替代率仅14.2%,用友CAE(计算机辅助工程)模块底层算法自主化率不足30%,仍依赖西门子、达索的技术授权。
工业互联网平台方面,用友精智平台规模化扩张成效显著。平台已接入工业设备217万台,沉淀机理模型1.98万个,服务企业用户63.4万家,覆盖冶金、化工等15个行业。鞍钢集团“钢铁大脑”项目入选工信部试点示范,实现吨钢能耗降低5.2%;广东佛山陶瓷产业集群通过平台能耗管理解决方案,平均节能效率达18%。
但平台经济的盈利困局仍未破解:2024年平台收入中82.6%来自IaaS基础服务,数据增值服务占比仅11.3%,显著低于海尔卡奥斯(35%)和树根互联(28%)。行业专家指出,用友在冶金、石化等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同质化严重,根源在于行业Know-how储备不足——其工业专家团队规模仅为华为、阿里云的50%。
资本市场的态度呈现显著分化。截至2025年5月26日收盘,用友网络动态市盈率约60倍,显著高于金蝶国际(35倍),市值维持在800亿元区间。但股东结构变化暗藏风险:一季度末股东户数增至19.87万户,较上期增长24.92%,而香港中央结算公司持股比例增至3.76%,万家优选基金减持至1.17%。
市场争议焦点在于公司战略投入的可持续性——尽管计划未来三年投入50亿元建设工业软件研究院,但对比西门子2024财年55.2亿欧元的研发投入,资金差距达15倍,技术代差可能进一步拉大。
政策驱动与技术攻坚的双重逻辑下,用友网络的破局路径逐渐清晰。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专项基金在2025年加码至300亿元,目标2030年建成全球最大工业互联网应用体系。用友“工业互联网进园区”项目已在苏州、天津等10余个园区落地,合同履约周期缩短70%。其2025年发布的BIP企业AI平台整合DeepSeek、豆包等国产大模型,AI技术渗透至生产排程、设备运维等场景,但商业化成效尚未显现——AI相关收入占比仅40%,且研发回报周期长达12-24个月。
用友网络的困境映射出中国工业软件行业的共性挑战:在国产替代的窗口期,企业既需快速填补技术鸿沟,又要在市场化竞争中验证商业模式。
工业互联网的竞争,本质是生态与耐力的较量。若用友能依托5G全连接工厂合作深化行业纵深,或通过链主企业共建子平台实现生态突围,或可在这场“深水区战役”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财务高压下的战略定力,仍是决定其能否跨越周期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