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联合发布《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着力巩固提升节水装备产业链竞争优势,加快以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重点节水装备取得突破,节水装备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节水装备龙头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到2030年,构建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节水装备体系,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节水装备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节水装备是节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基础和支撑。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具体到工业领域,2024年工业用水量为971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用水量的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立方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工业还肩负着为农业、居民生活提供节水技术装备和产品的重任。”
“但是,节水装备在技术创新、应用场景适配和产业链协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节水装备供给能力不足、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的现实情况,我们研究编制了《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节水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提升节水装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同志强调。
据悉,工信部深入实施工业水效提升行动,完善工业节水政策标准体系,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装备,优化工业用水结构,过去十年里,我们以工业用水总量“零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工业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期下降50%以上。
例如,青岛董家口经济区海水淡化项目为10万m3/d,总占地40亩,项目总投资4.5亿元。该项目采用“超滤(UF)+反渗透(RO)”高效双膜耦合海水淡化技术,项目投产以来,出水水质合格,运行稳定,UF+RO双膜电耗约为2.2kWh/m3,药耗低于0.15元/立方米,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项目节水量3650万m3/a,节水效益16425万元/年。
据介绍,《实施方案》重点关注生产工艺流程中耗水量大的通用设备,围绕推动供水、用水、回用装备发展和数智化转型4项重点任务,提出节水装备亟需攻关的关键零部件、材料和工艺等,通过“点”上突破,构建涵盖材料研发、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的节水装备产业链“线”式协同,实现全流程、多场景的“面”上节水。在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方面,围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支持重点行业用水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加快节水装备重点领域急需标准研制,开展节水法规、政策、标准、技术培训等。
专家表示,出台《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节约用水条例》、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重要举措,能够引导企业采用先进节水技术装备,实施升级改造,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同时,引导有关研究机构和重点企业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推动节水装备创新研发和迭代升级。相关政策措施为节水装备生产企业以及重点用水企业提供了多方面支持,对提升我国节水装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工信部、水利部近期联合印发《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5年版)》(以下简称《目录》)。
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杨建军表示《目录》以150项覆盖多领域、多维度的先进节水技术装备为核心,构建起“共性通用+行业专用”的立体化节水技术体系,不仅是对当前工业节水技术成果的系统梳理,更是引导行业从“被动节水”向“主动创效”转变的重要指引,对推动工业水效提升、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杨建军表示“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更是工业生产的血液。水的高效利用已成为破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