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已成为用户首选,超过九成用户在服务选择上青睐国产大模型。
“这反映出我国在人工智能(AI)核心技术领域已赢得市场主导权。”业内专家表示,国内技术快速迭代,相关产品日趋成熟,用户体验显著提升,为国产大模型的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公布的信息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建设,AI手机、AI眼镜等终端产品加速普及,行业专用大模型落地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九成用户青睐国产大模型
大模型的价值在于应用。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发展最迅速的大模型“试验场”。
依托文心大模型,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支持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网”)推出光明电力大模型,建成覆盖国家电网总部及27家省级分公司的统一开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平台,推广无人机巡检,年巡检杆塔500万基,减少人工登塔次数40%。
在鞍钢集团有限公司新投入运行的智慧车间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推出的九天大模型,正在帮助企业重塑生产格局。
“我们的大模型具备工业、能源等行业场景下,复杂动作理解、移动目标分解等高阶视觉能力,拥有指令式图像生成与编辑、高可控视频生成能力,能够很好地满足工业生产领域需求。”中国移动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智慧运营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邓超说。
手握一枝鲜花拍照,发给腾讯元宝小程序并要求“去掉手中的物品”,仅仅几秒钟,人工智能生成的新图片里那握花的手中已空空如也。这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走进人们生活的一个生动缩影。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还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积极探索实践。
“下一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有望在5个方面形成新成果:模型集成将打造人工智能新形态、开源社区为技术进步提供新动力、具身智能给用户带来交互新体验、智能体拓展人工智能能力新边界、完善治理让人工智能迈上新台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
AI大模型产业“三极鼎立”
“从各省市AI大模型备案情况看,我国AI大模型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分布特征。”火石创造市场总监殷莉告诉记者,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132个)和上海市(82个)在AI大模型领域具有绝对优势。两地区合计备案数量占全国总量的48.5%,体现了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产业集聚效应。
广东省(66个)、浙江省(34个)和江苏省(28个)构成第二梯队,合计占比约21.4%,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第三梯队蓄力待发,其他区域备案数量相对较少,但四川、山东、湖北等省份已开始布局。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扩散,这些地区有望成为未来增长点。
殷莉表示,总体看,我国AI大模型产业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极鼎立”格局。长三角合计占比33.9%,珠三角占比15%,京津冀占比35.3%,三大区域约占全国大模型产业总量的84%。
我国AI大模型产业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集聚发展,但各具特色。
比如,京津冀以“技术策源+区域协同”为发展特色,依托政策与科研资源,加快跨区域产业协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北京市在大模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全面领先。河北省聚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推动行业大模型开发。
长三角以“生态构建+工业赋能”为发展特色,注重构建开放产业生态,核心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尤其是在中小企业的深度融合。上海市实施“模塑申城”计划,目标是建成世界级AI产业生态,强化算力、语料等基础底座。浙江省与江苏省共同形成长三角大模型产业发展的“双翼”。
珠三角则以“产业应用+硬核支撑”为特色,依托完备的产业链和活跃的市场,注重AI技术在终端产品与商业场景的落地应用。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在大模型领域布局深入,再叠加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大模型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国产大模型在体验、性价比与可用性上已形成稳定优势。”殷莉表示,超过九成用户在服务选择上青睐国产大模型,这种偏好将加速“应用-反馈-迭代”的正循环,带动上下游生态持续完善。其背后原因在于国产大模型已形成技术成熟度+场景适配力“双重”护城河,一方面其在中文语义理解、政策合规性上更具优势,另一方面更懂当地需求,在国内商业逻辑适配、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的定制化程度上具有天然优势。
需降低垂直大模型落地门槛
当前,AI大模型在各行业应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然而,在模型实现流畅交互的同时,其固有的不可解释性、“幻觉”问题与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制约其在关键领域的深度应用。
比如,在医疗场景中,模型可能生成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幻觉”信息,即在医疗诊断时提供不准确的建议,带来误诊等后果。同时,大模型决策过程不透明、易受恶意攻击导致数据泄露等问题,也使得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在引入大模型时不得不慎之又慎。此外,因大模型的智能尚未升维为通用的认知与适应能力,仍不能被广泛认可为通用人工智能(AGI)。
殷莉表示,目前,我国AI大模型领域还存在模型未嵌入核心业务流程、忽视垂直场景打磨、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此外,高质量行业数据供给不足与算力成本高,制约模型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复制与实时应用。
“未来在数据治理方面,应该建立数据确权、分级分类、质量评估等机制,构建'合规+高质量'数据体系;在垂直场景攻坚方面,应围绕行业知识、流程与合规做深做透,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在生态协同与区域联动方面,应推动算力、模型、应用全链条协同,降低垂直大模型落地门槛。”殷莉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