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钢铁在欧洲不仅是传统工业部门,更是其经济体系的基石。据统计,欧盟钢铁行业直接雇用员工超过32万人,间接支撑约260万个就业岗位。从德国鲁尔区的巨型钢厂到意大利北部的精密特种钢制造商,钢铁产业链的“毛细血管”布满欧洲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随着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盟钢铁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没有自主的钢铁产能,欧盟的国防自主和战略自主目标将无从谈起。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言,没有钢铁的欧洲,注定将成为地缘政治的附庸。
随着美国政府开始对所有进口钢铁加征25%关税,以及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欧盟决策者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贸易争端,更是关系欧洲工业体系生死存亡的战略挑战。当地时间4月7日,欧盟委员会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等事务的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表示,欧盟准备动用“一切贸易防御手段”应对美关税冲击,将于4月15日起实施第一轮对美反制关税。当天晚些时候,欧盟委员会向成员国提议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25%关税,以回应美方钢铝关税措施。欧盟内部文件显示,征收关税商品范围广泛,甚至包括钻石、鸡蛋、香肠和禽肉等。
此外,欧盟委员会还发布了“新钢铁与金属产业行动计划”,旨在增强行业竞争力,应对美国钢铁关税的潜在影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宣布新计划时表示,“这不仅是在拯救一个产业,更是在捍卫欧洲的未来”。
当前,欧盟钢铁行业陷入多重危机,情况十分复杂。首先是贸易危机。美国关税政策导致欧盟对美钢铁出口立即萎缩。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欧盟对美钢铁出口同比下降42%,减少约150万吨。德国和意大利钢铁行业备受打击。
其次是产业危机。据欧洲钢铁工业协会统计,过去10年间,欧盟已失去近10万个钢铁工作岗位。德国企业蒂森克虏伯2024年底宣布的5000人裁员计划只是冰山一角。乌克兰危机更导致欧洲能源成本高企,使得欧洲钢企几乎回天乏术,国际竞争力和投资能力持续弱化。
最后是转型危机。根据欧盟绿色新政要求,钢铁行业必须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氢能炼钢等新技术需要巨额投资,仅仅一个中型氢能钢厂就需要约50亿欧元的前期投入。虽然目前欧盟已经放慢了绿色步伐,但欧洲钢铁业的转型阵痛却很难缓解。
面对危机,欧盟新政策倡议构建一个包含贸易防御、产业政策和绿色转型在内的三维应对体系。
在贸易防御方面有3项举措。一是削减钢铁进口配额。欧委会决定从4月份起将进口配额削减15%,这并非简单的数量控制,而是基于市场监测的智能调节机制。通过实时钢铁贸易数据平台,当某类产品进口增速超过警戒线时,将自动触发额外保护措施。二是升级反倾销手段。欧盟对埃及、日本等国热轧钢征收的反倾销税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不仅考虑价格倾销,还首次将“环境倾销”纳入评估体系。这为未来实施“绿色反倾销”奠定了基础。三是完善原产地规则。新引入的“熔炼与浇铸”规则试图封堵通过简单加工改变原产地的漏洞。
在产业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首先,欧盟将从2026年起,开始实施新的公共采购规定。例如在国防、能源等关键领域,政府采购的钢铁产品必须满足“欧洲含量”标准。这一措施照搬美国的《购买美国货法案》,但通过更精细的设计避免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冲突。
其次是融资创新,欧洲“工业脱碳银行”提供1000亿欧元进行反向拍卖,钢铁企业竞标政府补贴时,需承诺具体的减排目标和就业保障。这种市场化分配方式大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再次是帮助相关企业控制能源成本。欧盟正在建立钢铁行业专用电力市场,允许企业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商签订20年期的固定价格购电协议,以期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
在绿色转型方面化危为机。欧盟将设立300亿欧元“绿色工业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钢铁行业的脱碳进程。欧盟正在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氢能钢铁集群,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显著降低了单个企业的转型风险。
欧盟还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强化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升级版CBAM将扩大产品覆盖范围,并引入“碳强度分级”制度。不同排放水平的进口钢铁将面临差别化关税。另外是废钢回收。欧委会制定了70%废钢回收利用目标,鼓励政策包括废钢出口限制、回收技术研发补贴,以及建立欧洲废钢交易中心等。
钢铁产业的兴衰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反映了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未来全球钢铁市场可能出现更加碎片化的趋势,欧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可能会导致市场进一步分裂。美国优先政策以邻为壑,使得世界贸易体系面临严峻考验。欧盟在保护其钢铁工业这一过程中能否维持公平竞争环境,同时保持开放性,将决定其未来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