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观点 >> 正文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拥抱AI+时代机遇
  • 工联网
  • 2025年1月16日 17:39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此前在参加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人工智能分论坛时表示,人工智能(AI)技术对于信息通信网络的发展影响巨大,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升级,通信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也带来了更多内外部发展机遇。黄宇红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与通信网络的结合,将带来通信网络的技术变革以及网络运营的“自动驾驶”,让网络整体性能更高、能力更强、运营更高效。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AI能够更好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

image.png

黄宇红指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规模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要想让AI能做事,或者说做更加复杂的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大模型到来之前,多数行业已有多年的智能化转型实践,这些实践更多是“行业+AI”的实践。大模型到来之后,研发效率大幅提升,但在规模化赋能行业时仍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行业特定问题和环境给大模型的学习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行业自身的复杂性给基于大模型的落地应用带来了挑战,此外,大模型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黄宇红介绍,中国移动十分重视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自2013年起,中国移动便开始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功打造了以“九天AI大模型”为代表的标志性产品。“十年磨一剑,我们自主研发‘九天’系列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矩阵,支持全尺寸、多模态,目前已在多个行业布局应用。”

黄宇红表示,为实现规模化“人工智能+”落地,中国移动提出了“体系化人工智能”技术,其依托泛在的网络和人工智能算力资源,在开放环境中,针对人工智能模型及能力,实现灵活且高效的配置、调度、训练和部署,以满足日益丰富的数智化业务需求,同时确保超大规模智能化业务在框架中的可信可控。

中国移动正大力实施“ 人工智能+”行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发展基座建设,系统提升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供给水平。一方面,以“万”卡大算力为牵引,筑牢 AI+发展的智算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研发全系列多模态大模型,夯实 AI 核心能力供给水平;此外,构建集约安全的数联网,加快释放数据要素驱动力。

黄宇红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运用到中国移动生产经营各领域各环节。例如在客服领域,中国移动已在客户端上线AI智能助理“灵犀”,用户只用说出“你好,灵犀”唤起大模型并简单口述自己的需求,无论是查账单充话费,还是办业务,“灵犀”在接收到用户的语音后,即可分析需求并自动跳转到APP内对应的业务功能页面,并将查询到的内容提炼成一段简要的文字信息,为用户提供主动提醒和帮助。

“未来,当我们拥有了强大的AI能力、信息通信能力和算力能力,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超级个体’,借助手机、手表等设备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变得更加智慧、更加健康。”黄宇红说。

编 辑:甄清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