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观点 >> 正文
Omdia观察:MWC25上海展现“中国模式” 需警惕AI投资产能过剩风险
  • C114
  • 2025年7月3日 09:16

市场研究公司Omdia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在一篇最新报告中针对刚刚过去的2025 MWC上海展进行了复盘,他指出,人工智能(AI)成为本届MWC上海展的最大焦点,中国企业所展现出的“中国模式”优缺点共存,在抢夺技术发展前沿站位的同时,需要警惕新的产能过剩风险。

以下为本篇报告的主要内容:

2025 MWC上海展于6月18-20日在中国上海举行。活动主办方GSMA称,本届大会吸引了超过45000名与会者。然而,部分参展商认为今年活动热度不及去年,参展商和观众数量似乎较2024年有所减少。

毫无疑问,AI成为今年MWC上海的核心主题。无论是中国运营商、华为、中兴、联想在内的头部企业,还是二三线厂商和初创公司,都展示了各自的AI相关产品与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与机器人企业首次在这一移动通信行业盛会上设立展台,彰显了中国产业界对融合移动与AI技术的热忱。这种热情也映射出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鲜明特征(常被称为“中国模式”)及其利弊。

“中国模式”的双面性

尽管中国与全球在科技发展的宏观路径上总体保持一致,但某些独特范式塑造了中国的实践路径。其核心在于连贯的产业政策与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影响力相结合。这种协同效应能够在政府认定对国家至关重要的领域,显著拉动投资并刺激市场短期快速扩张。例如,中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大对“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及6G的投资,这可能是本届MWC上海机器人热潮背后的驱动力。长远来看,庞大的市场规模可转化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使其能够拓展海内外业务,中国5G产业的发展便印证了这一点。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集中资源于特定领域以推动技术与产业发展。在当前电信市场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政府的产业政策与投资可能成为开启“投资-市场扩张-业务增长”循环的“第一推动力”。考虑到当今的地缘政治环境,技术主权或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关政策和投资将是维持先进技术本土自主能力的关键。

然而,Omdia分析师指出,该模式也存在显著弊端,尤其因为政府也并非全知全能。例如,资源可能配置失当,造成时间与资源浪费,甚至可能引发危机。

中国5G发展或可作为一个近期的例证。自2019年6月发放5G牌照后,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大力推动5G投资以刺激宏观经济,期望借力5G加速经济数字化转型并提升整体生产力。因此,中国电信运营商在短短数年内实现了全国范围的5G SA覆盖。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运营商5G基站部署已超过425万个,约占全球总量的60%,而中国人口仅占全球18%。这表明中国5G网络当前可能存在显著的供过于求。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信运营商收入增长3.2%,低于中国GDP 5.0%的增速。同时,移动数据业务收入下降1.5%。受大规模5G部署相关折旧成本影响,中国运营商面临着巨大的移动服务收入增长压力。

杨光写到,中国运营商正日益探索AI驱动型服务以促进增长,其中多项服务在今年MWC上海亮相。例如,应用网络数据分析功能(NWDAF)为VIP客户提供差异化、有保障的体验——此举旨在提升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并增强用户黏性。中国运营商还与机器人企业合作,在消费级与工业级市场中将移动宽带连接与AI机器人结合在一起。然而,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这类以AI为核心的投资存在引发新一轮产能过剩的风险。

编 辑:甄清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