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观点 >> 正文
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 陕西网
  • 2023年8月30日 16:07

工联网消息(IItime) 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一、陕西数字经济发展成效初显

“十四五”以来,陕西持续将数字经济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加以推进,数字经济支撑体系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数字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22年陕西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增长约1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数字经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高标准制定出台《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陕西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陕西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重要政策性文件,明确了重点工作任务,量化了关键数据指标。

(二)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提升。通过实施“宽带陕西”“泛在陕西”等战略,累计建成通信光缆190万公里,5G基站超6万座,千兆光网用户数超过219万户,物联网终端用户达到4937.9万,成为全国第8、中西部第1个物联网发展迈入“物超人(物联网设备联网数超过人口数量)”新阶段的省份。

(三)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亮点纷呈。中煤科工建成煤炭行业和陕西首个“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陕西广电5G融合公共服务、延长石油复合场景5G+网业融通项目列入国家示范工程;“西安交大5G+智慧教育”“延长石油5G+智慧能源”获得工信部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

(四)数字经济生态体系持续优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能级显著提升;智慧农场、“黑灯工厂”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数字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数字赋能成效初显;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业务不断深化,数字政府建设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陕西数字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关键动力之一,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均超过65%。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约为7.1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1.5%。按照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提高到10%,数字经济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发展空间非常广阔。陕西科教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能源优势明显,发展数字经济基础良好、潜力巨大。

(一)数字创新资源优势显著。陕西拥有100余所高等院校、1000多家科研机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均学科为数字技术领域的关键学科。“十四五”以来,陕西建设了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代表的一批创新性平台,出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贯彻落实若干举措》,不断破除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3400多项成果加速转化,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

(二)数字应用场景丰富。陕西产业门类众多、经济形态多样,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拥有制造业24条重点产业链、文旅业7条重点产业链以及现代农业9条重点产业链,全省产业链现代化升级需求为数字技术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5G煤矿智能化建井、商用车传动系统制造智慧工厂、钛合金智能锻造车间、绿色建材产业数字化一站式服务平台等一批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能服务项目助推产业链升级,蹚出产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三)绿色能源丰沛。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发展,对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能耗需求越来越大,充足的绿色能源支撑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据统计,陕西年发电量近3000亿千瓦时,其中风力发电量、水力发电量、太阳能发电量等绿电约占15%左右,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丰沛的能源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能。

(四)政策叠加优势明显。陕西担负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同时西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群、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为陕西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抢占潮头、敢闯敢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陕西数字经济发展仍具挑战

从全国范围看,陕西数字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矛盾依然突出。

一是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小,本土龙头企业不足。陕西数字经济规模落后于同处西部的四川、重庆等省市,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数量较少。

二是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少,各类要素投入不足。2022年全省重点项目中数字经济相关项目约66个,仅占项目总数的10%,投资额占总投资的比重仅为1.3%。

三是产业基础承接能力弱,转型动力不足。我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数字化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链部分关键节点在外,产业配套协同能力不足,部分产业尚未完成基础信息化技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四、全面推动陕西数字经济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2023年,陕西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12346”目标任务,出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紧抓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核心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治理数字化效能、打造一批数字经济试点示范,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良好生态,形成蓬勃向上的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组织制度保障。建立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和工作部署,协调解决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建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数字经济发展过程的宏观决策、项目策划、标准规范、应用示范的咨询指导。不断优化政策体系,出台陕西省《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要素保障,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陕西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焦5G应用、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基础软件等数字经济细分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研发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产业科技成果。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重点领域部署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平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加强与高校院所面向应用的研发合作,促进数字技术成果转化。

(三)畅通数据要素循环。抢抓数据要素化改革机遇,落实国家《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强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推进公共数据归集共享,试点公共数据授权使用,推动全省统一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建设。开展标准数据产品集中交易试点,探索建设大数据交易中心,引导数据资源价值提升。完善对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的监管,探索构建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主体参与、协同共治的监管机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和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落实《陕西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目标任务,适度超前谋划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基本实现全省城镇5G网络高质量覆盖。优化全省数据中心布局,推广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未来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应用示范。加快工业互联网布局,完善细分领域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提升工业互联网普及率。加强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一批交通、水利、民生等融合基础设施项目,扩展数字技术应用空间。

(五)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链,着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延长、陕煤等龙头骨干企业深化数字化转型示范,在能源生产、安全管理、复合应用、运销平台等领域推广示范技术经验。实施制造业数字化产业链贯通工程,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搭建数字化协同开放平台,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构建协同设计、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远程服务等新型产业体系。实施数字文化创意扶持行动,推动动漫游戏、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数字化营销,引导发展各种消费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

(六)建设数字产业集群。以西安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攻关和转化,促进集群创新发展,重点推进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光子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发挥西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与测试全产业链和科教资源优势,加强强链延链补链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引育5G、车载设备、虚拟现实等智能终端全产业链配套企业落地。实施“追光计划”,建设国内领先的光子产业集群。

(七)打造经济示范园区。对标国内一流数字经济园区,打造陕西数字经济高水平示范园,以数字经济核心业态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引导各类要素向数字经济示范园区集聚。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完善数字经济企业成长链条,建立企业孵化培育金融支撑体系。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

编 辑:胡锦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