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一座塔改变了大山里依靠铜锣传讯、脚步巡山、“人盯人”式的防火方式;一座塔让乡村治理更智能、产业发展更有底气,也留住了曾经一心“往外走”的年轻人。
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在广东,清远市浸潭镇的河堤边,铁塔摄像头“捕捉”到涉水身影,大喇叭随即响起告警;云浮市镇安镇的应急基站在台风中挺立,60小时续航守住通信“生命线”。这是信息通信“空中卫士”改写乡村命运的真实故事。
“空天地”织网
守好乡村“大小事”
“以前提起铁塔,不了解我们这行的人,以为就是架信号的‘铁架子’,直到浸潭镇的‘空中卫士’立起来,大家才意识到,‘新基建赋能乡村’不是空话。”清远铁塔客户经理刘颖琳望着桃花湖景区的高位监控,满是感慨。
在清远市浸潭镇,24个高位监控、143个低位监控、30个乡村云广播、1座全自动无人机库,正沿着“十四五”规划中“空天地一体化”的蓝图,搭建起清远市首个智慧乡镇平台。
这些分布在耕地保护、森林防护、空气监测、应急监控、城市管理、乡村治理等多个领域的“空中卫士”,不只是“摄像头”,更是贴地而行的“守护者”:河堤边有人靠近,系统立刻联动大喇叭喊出“河边危险,请勿靠近”;梅雨季水库水位“超线”,水尺监控第一时间向村委发出预警;森林特别防火期里,覆盖全镇林地的24个高位林火监控,将“打早打小”的火情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我们不仅防溺水、防洪、防火,更将监控力量延伸至违建治理、交通管理、安防布控等方方面面。”刘颖琳说,“有些盲区用无人机来补,真正做到无死角守护。”
在浸潭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汤斌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镇里防汛、防火、管违建,天天跑断腿还顾不过来。”汤斌的办公桌上,曾堆满厚厚的巡检文书。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台连接智慧平台的电脑,“现在盯着屏幕就能看遍全镇,非法违建、交通安全、偷盗黑点一目了然,就连桃花湖景区的车辆违停、民宿违建也能实时监管”。
被誉为“清远小桂林”的桃花湖景区秋色斑斓。过去,游客总爱把车停在桥上赏景,警示牌上的警告常被无视。直到清远铁塔给景区装上高低位监控,数据实时传入智慧平台,汤斌再也不用派专人去桥上值守:“平台一报警,我们就通过云广播喊话,这效率可比以前高太多了。”
台风里的“通信铠甲”
充电桩上的“振兴密码”
“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来时,我们心里有底。”中国铁塔云浮市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清标回忆道。镇安这个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小镇,每逢台风易发洪涝,而这一次,凭借“数字镇安”平台,成功避过险情。
“数字镇安”,是中国铁塔广东省分公司为镇安镇量身打造的数字乡村治理项目。通过铁塔高低位摄像头与无人机协同,结合AI算法,实现对乡镇重点区域的自动监控与告警。
“台风期间,系统按预设路线智能巡检,实时监测河道水线。哪怕断电,我们也有应急基站保障通信。”陈清标指着镇服务中心楼顶的基站说。该基站可抵御12级台风、7级地震,续航达60小时,即便在断电、短路、断网的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通信畅通。
陈清标还有另一重身份——中国铁塔广东省分公司驻镇安镇帮扶工作队副队长。他深知,镇安镇的困境不止于天灾。作为“中国石都”云浮市的一部分,镇安镇长期依赖石材产业。随着市场遇冷,乡镇经济步履维艰。
“我们不能只靠石头吃饭。”陈清标说。帮扶组结合镇安镇地处交通要道、货车往来频繁的特点,推动建设了由村集体出资、铁塔运营的超快充电站。“4台车可同时快充,20分钟电量能充到60%。”充电收益部分归村集体、部分反馈给村民,为当地开辟了一条可持续的集体经济增收新路,这一“新基建”模式迅速被周边乡镇复制。
在镇安镇应急指挥中心,“数字镇安”平台的大屏幕上,无人机正传回实时画面。镜头扫过充电站,捕捉到“90后”村民黄坤明为新能源汽车充电的场景。“家乡有了充电桩,数字化也跟上了,我相信镇安镇会越来越好。”黄坤明是选择留乡发展的年轻人之一,如今成为乡村振兴的见证者。
一塔带一村,一村促一域。分布在浸潭镇、镇安镇各个角落的“空中卫士”,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作用超乎想象。“清远模式”“云浮模式”的背后,是5G、物联网、人工智能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是“新基建”与“旧乡土”的携手同行。未来,这样的故事将在更多乡镇续写——技术落地之处,即是希望生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