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数据要素价值创造成为新蓝海,工业大数据应用创新走向纵深
  • 数据观
  • 2021年3月3日 13:33

展望2021年,随着数据要素可参与分配的政策红利效应释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将纷纷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积极探索数据资产有效运营和价值转化的可行途径。电信、金融等数据治理模式较成熟的行业加速数据运营和服务创新;交通、旅游、医疗、制造业等拥有丰富数据资源的行业深入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业务变革;政府、民生等领域更加重视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大数据应用成果融入决策、服务于民。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建设将成为地方改革重点,为数据在各行业、各业态、各模式中的融通应用和价值释放铺平道路。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技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数据资源呈现爆炸式增长,规模体量日益庞大、类型显著增多、需求趋于复杂,现行的大数据技术产品在存、算、管等方面的能力已无法满足应用需求。同时,我国在多样性数据采集、多模态数据管理、强关联数据集成、数据建模分析、数据共享流通及安全治理等大数据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一些关键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意味着在数据大规模应用发展的同时,其基础和底座仍不牢固。

(二)数据中心区域布局有待统筹和优化调整

当前,我国数据中心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据统计,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数据中心利用率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但西部地区很多省份数据中心上架率还在15%-30%之间,提升空间巨大。同时,在推动算力资源"西向转移"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托管地域较远、网络稳定性缺乏保障、数据安全性面临威胁等因素的制约,"东数西算"的理想分流效果尚未实现,算力资源的合理调度和有效应用亟待整体统筹。

(三)大数据融合应用创新亟待进一步深化

当前,大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足,"三多三少"特点明显,包括∶ 可视化、统计分析等基础描述性应用多,基于数据的指导性、决策性应用少;预测性维护、质量分析、能源管控等管理服务应用多,基于数字孪生体的制造执行类应用少;企业内单环节、单部门应用多,跨系统、跨产业链的综合性应用少。由于很多行业企业缺乏大数据技术应用经验,数据服务商又对行业的业务、流程、组织等认知不足,无法提供满足实际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和解决方案,难以支持高层次、高水平应用。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制定新时期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顶层规划

"十四五"时期,大数据产业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更加突显,打造大数据产业核心优势、支撑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新发展模式已成为各方共识。要从全国统筹发展角度,对新时期大数据产业发展进行前瞻部署,明确数据资源管理、数据技术产品协同攻关、数据融合应用、大数据企业主体培育、区域集聚发展、产业生态建设等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创新发展手段,落实任务责任主体和关键举措,充分引导产业供给能力提升,释放产业价值,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二)强化大数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推动大数据技术"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一是优势领域做大做强,提升现有大数据应用分析等技术优势,实现从被动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转变。二是前沿领域加强技术融合,进一步加强前瞻布局,推动数字孪生、人机协同、边缘计算、区块链等与大数据技术有效融合,抢抓新兴技术发展先导权。三是补齐关键技术短板,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布局,加强大数据计算框架、分布式数据库、图计算引擎等底层技术攻关。

(三)进一步加强工业大数据应用发展指导

一是分行业梳理工业大数据应用路径、方法模式和发展重点,编制工业大数据应用指南,引导企业的工业大数据应用方向。二是加快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业大数据应用水平评估标准,对我国、各地及企业工业大数据应用现状、应用水平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引导地方、企业依据评估标准和结果,循序渐进提升应用水平。三是加快推进工业企业 DCMM贯标,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体系,促进工业数据应用价值有效释放。

(四)破解数据流通机制壁垒

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国家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等综合性政务数据交换体系建设,引入联邦学习、隐私计算、数据标签等技术,促进政务数据的跨域共享开放。二是探索数据中介、数据代理、数据加工等多样化数据流通服务模式,支撑数据资源汇聚、数据资产管理、数据价值流转、数据产品交易等更多平台服务能力建设,优化数据流通服务生态。三是推进数据的权属、流通、交易、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和规则制定,建立数据流通交易负面清单,营造可信数据交换空间,保障数据流通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编 辑:吕萌
[1]  [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