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AI赋能千行百业,各地奏响发展“新乐章”
  • 工联网
  • 2025年3月31日 14:22

工联网消息(IItime)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人工智能作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态。自“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培育未来产业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出台了一系列“人工智能+”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

2025年开年,多省份两会召开,“人工智能”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热词。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智算中心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提升算力水平,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筑牢根基。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则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深化“人工智能+”行动,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新产业新业态,展现出对前沿科技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四川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2024年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增长20%以上,且预计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彰显了其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回顾2024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3个省份出台了人工智能专项政策,涵盖“AI+金融”“AI+教育”“AI+医疗”等多个领域。其中,上海、北京、河南、广东、浙江等省份更是出台了专项行动计划。北京印发2024—2025年“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通过以应用反哺大模型技术迭代,设立5大标杆应用工程、10大示范性应用及若干商业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河南、浙江分别以3年、4年为期印发“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在教育、医疗、农业等10个领域展开布局,促进人工智能在民生和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此外,广东计划到2027年,聚焦制造、教育、养老等领域,打造500个以上应用场景,加速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

各地政策不仅聚焦于应用场景的打造,还从算力建设、产业规模目标、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进行协同布局。在算力建设方面,三大运营商积极行动。中国电信打造云智、训推一体云网边端协同的分布式算力基础设施,规划并建设全国“2+3+7+X”公共智算云池,总智算规模达16EFLOPS,并实现“一城一池”布局。中国移动落地“4+N+31+X”算力网络布局,在多地打造首批12个智算中心。中国联通打造“5+4+31+X”通用算力和“1+N+X”智能算力梯次布局,建成300多个算力资源池。在产业规模目标上,广东提出到2025年,全省算力规模超过40EFLOPS,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到2027年,全省算力规模超过60EFLOPS,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400亿元。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健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应用进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之中。在智能驾驶领域,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自动驾驶技术试点落地,城区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将跨越“尝鲜者”阶段,进入“早期消费者”市场,新车渗透率有望达到10%—15%。在具身智能方面,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发布或在研人形机器人接近100家,融资规模超100亿元,部分人形机器人迎来量产。在政务服务领域,中国电信基于星辰大模型,在政务、工业、城市治理等领域打造80多个行业大模型及20个行业智能体,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与质量水平。中国移动基于九天系列通用大模型,为黑龙江数字政府提供智能化升级,助力政府更高效履行职能。

未来,在新的经济格局重塑和科技竞争态势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面临难得机遇,要充分发挥市场规模和数据资源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 辑:胡锦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