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虚拟运营商新型商业模式初现
  • 工联网
  • 2025年9月29日 15:39

工联网消息(IItime) 在国内通信市场,虚拟运营商经历了从个人市场的“价格战”到寻求差异化竞争的转型阵痛。当个人用户市场趋于饱和,政企市场以其广阔的需求空间和更高的价值壁垒,成为了虚拟运营商破局的关键。然而,传统的以流量规模定价模式曾一度使得虚拟运营商在政企市场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不过,随着产业各方不断创新业务土壤,基于流量经营的新型商业模式初现。

传统的流量经营,核心是“售卖流量包”,关注的是GB、TB等容量单位。而面向政企市场,则需升级为“经营流量”,即将流量视为一种可感知、可优化、可赋能业务的生产要素。

以目前率先开展政企业务流量经营的虚拟运营商为例,其本质逻辑便是通过AI+算力作为技术基础,迎合当下政企市场对企业组网、数据安全、网络加速、出海等刚需,通过多链路接入实现网络智能调度。

当下,流量经营早已不再是粗放式提供带宽,而是基于深度包检测技术,智能识别企业流量。例如,为视频会议、远程医疗、工业控制等时延敏感型业务提供最高优先级的网络通道;为文件下载、数据备份等业务提供保障性带宽。这相当于为企业的每一条关键业务数据流配备了“专属加速器”。

而对于多链路接入技术,虚拟运营商在语音外呼方面曾有所接触并应用。之于流量经营而言,多链路接入可以自动为企业选择最优、最稳定的网络传输路径,有效规避网络拥塞和单点故障,确保关键业务7x24小时在线。

在万物皆可互联的时代背景下,政企客户需求已经从有没有接入网络升级为能否接入稳定优质网络。对于一些时延敏感型业务,优质网络不仅是业务需求的基础能力体现,更是某些特定场景下的重要安全保障。增值电信企业因其长年深入接触政企客户,除了常规短信、语音业务外,近些年其收到的智能网络调度订单逐年升高,便是对上述流量经营广大需求的最佳体现。

众所周知,虚拟运营商作为基础运营商的“转售合作伙伴”,其流量价格没有任何优势。这个时候,部分虚拟运营商开始转变思路,将经营重心从“流量规模”转向“流量价值”,通过多链路接入技术的网络智能调度,一方面与增值电信企业展开合作,进行技术共享与渠道合作,增值电信企业提出定制需求,虚拟运营商提供平台与稳定网络调度;另一方面与政企客户直接签约,以自身流量资源为主,适当配合基础运营商网络资源,将定价逻辑从流量规模转向网络质量,企业虽然总通信成本略有上升,但解决了核心业务痛点,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客户体验,投资回报率清晰可见。

相比于部分虚拟运营商开始短视频、开直播等“大跨界”动作,政企业务流量经营则依然属于虚拟运营商自身有资源、有渠道、有能力可以进行转化的领域。目前,国内已有超七分之一虚拟运营商企业开展流量经营,以今年一家开展此类业务仅半年时长的虚拟运营商为例,其基于政企流量经营带来的营收已破千万,利润率在20%-30%之间,预计明年其流量经营收入将实现翻倍式增长。

事实上,对于国内虚拟运营商而言,政企市场的流量经营之前远在天边,如今近在眼前。如何通过智能化、可视化、服务化的手段,深度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考验着当下每一家虚拟运营商掌舵者的眼光与智慧。毕竟,这不再是一场关于价格的竞争,而是一场关于网络洞察力、业务理解力和服务创新力的更高维度的竞争。谁能率先完成从“管道提供商”到“智能连接服务商”的蜕变,谁就能在政企市场的新航道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

编 辑:刘艳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