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近日,3名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在高速发生碰撞后车辆爆燃的事件登上热搜,热度持续高涨。
近日,3名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在高速发生碰撞后车辆爆燃的事件登上热搜,热度持续高涨。智能驾驶技术自诞生以来,就被视为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承诺能带来更便捷、高效甚至更安全的出行体验。然而,此次小米 SU7 的事故却如同一记警钟,重重地敲在人们心头。智驾引发的事故并非个例。此前,也有其他品牌车辆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发生事故。特斯拉就曾因智能驾驶引发多起交通事故,被质疑其Autopilot系统在某些场景下无法准确识别路况和障碍物,导致车辆失控。在过去几年里,全球范围内因智能驾驶相关问题引发的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就目前技术而言,智能驾驶车辆在一定层面上还是存在弊端。尽管智能驾驶融合了先进的传感器、算法和通信技术,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行业分析师马继华也指出,现在的智能驾驶与电动汽车结合在一起,具有两者的融合优势,也就一起具有了两者的弱点,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传感器可能会受到恶劣天气如暴雨、浓雾、沙尘、强光等的干扰,导致数据采集不准确,激光雷达在大雾或雨雪天易误报。小米SU7事故中,就是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施工路段对异形路障识别距离不足200米,导致应急时间过短。此外,当前算法在施工改道、临时路障、罕见路况等非常规场景下表现不佳,依赖高精地图的系统易因数据滞后出现误判,智能驾驶系统往往难以做出正确决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车型在碰撞后出现车门锁死、电池热失控等问题。例如小米SU7事故中,车辆以97km/h撞击水泥桩后电池包变形引发爆燃,暴露电池防护阈值不足(设计限值80km/h),由此优化电池系统,并强制配备机械逃生装置更为保险。
从用户层面来说,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过度依赖也是一大隐患。部分用户在开启智能驾驶功能后,错误地认为车辆可以完全自主应对一切路况,从而放松了对驾驶的注意力和警惕性。当遇到系统无法处理的突发状况时,驾驶员可能因反应不及或操作生疏而导致事故发生。据悉,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数据显示,72%的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在系统提示后2秒内,而人类平均接管时间需2.3秒,存在0.3秒的“死亡窗口”。马继华称,所有人都要明白,任何时候,安全都需要自己把控,自己负责。现阶段的智能驾驶,安全系数确实比人开车高,但那是冷冰冰的数字,是基于大数据总结出来的概率,不代表就是比自己谨慎开车安全。
更加引发我们深思的是,车企是否过度营销宣传,误导消费者认知。很多时候,车企在宣传产品时,常利用消费者对新技术的陌生,玩文字游戏,模糊产品功能的真实边界。这里就不得不说小米SU7,其共有三个版本:入门低配版小米SU7后驱续航智驾版、高配版小米SU7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PRO版;顶配版小米SU7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MAX版,出事故的车辆为入门版。最低配与高配版差距很大,企业在宣传过程中,不应将顶配车型的功能当作重点进行推广,更不能对低配置车型的性能短板避而不谈。
此外,目前,事故数据多由车企单方解析,缺乏第三方验证平台,建立国家层面数据共享机制,整合车企、第三方机构及公共道路数据,似乎更加公平些。
智能驾驶被“吹”得天花乱坠,现阶段的智能驾驶真正有那么智能吗?此次小米SU7的悲剧为整个智能驾驶行业敲响了安全警钟。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便捷出行的同时,如何确保智能驾驶的安全性,是全产业链上游以及消费者共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否则,人们对智能驾驶功能的信任危机将不断加剧,智能驾驶的普及之路也将愈发艰难。如果接二连三地有事故发生,那么,谁还敢放心地使用智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