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数字赋能“山东方案”走向全国 山东路径持续升级
  • 大众报业
  • 2022年12月30日 16:40

工联网消息(IItime) 郑州市经开区,海尔热水器互联工厂一座座高达十几米的高位仓储库中,伴随后台发布的指令,智能臂展开自动操作,装箱的成品将通过环形皮带机传送至收寄口,实现24小时不间断拣货、揽收及发运。“不仅智慧物流,以实施5G MEC边缘计算平台为重要抓手,这里在信息化互联、精益生产、质量检测等7大维度开展5G应用创新,已实现移动互联网对工厂的全流程智慧赋能。”郑州海尔热水器互联工厂总经理陈胜介绍。

镜头从工厂转向农田,万亩良田被收于“方寸”之间:这里是山东有人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甜瓜小镇5G智慧农业建设项目,200多个传感器节点对甜瓜生长中的最重要的温、光、水、肥、气等展开不间断监测,各种生产问题以数字方式呈现、分析,甜瓜的品质、产量由此大幅提升,同时人工成本降低30%左右。目前,类似的水果小镇项目已在全国5个省份、17个市展开部署,助推着各地的“甜蜜事业”越发红火。

物联网是工业互联网的底层技术,从智慧工厂到智慧农业,从智慧医疗再到环保检测……日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2年移动物联网应用典型案例中,山东有11个案例入选,成为全国入选项目最多的省份。更重要的是,一批“山东方案”走向全国,在各个领域成为数字化赋能的新范式。这也是很好的管窥山东数字经济发展进程的切口:“从优化设施入手,纵深推进赋能应用,由此引发商业模式、生产模式、质量管理模式及消费者服务模式等全方位变革。”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互联网处副处长张旭指出。

新技术是新经济得以变现的基础条件,在山东,适度超前的网络基础设施为数字赛道上的持续发力提供着保障。截至10月底,各电信运营企业共建成NB-IoT基站4.03万个,实现县级以上主城区全覆盖;物联网终端接入流量累计达到206.6万TB,稳居全国第1位。确定性网络、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同样推进迅速:5600公里确定性骨干网络完成2.0建设升级,新建城域网超2400公里,时延抖动控制在0.02毫秒以内,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动企业累计建设运营二级节点达到38个、接入国家顶级节点21个,标识注册量达到330亿个、标识解析量超过348亿次,接入企业节点超2万家。

数字化转型是点多线长面广的系统工程,完全靠市场化机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供给侧热、需求侧冷的局面。山东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在应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路径和模式。

“工赋青岛”、“工赋山东”是当中的代表作:山东推动卡奥斯、云洲、蓝海、橙色云、省工业互联网协会等市场化成立工赋(山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国家级平台应用推广中心、创新合作中心,集聚整合全省优质服务资源“抱团发展”,构建“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工赋山东”模式。“通过探索政企合作新路径,既发挥头部平台规模优势,又纵向切入各产业领域,跨领域整合资源、汇聚力量,有效应对工业互联网‘落地’挑战。”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卞成如表示。目前,这一成功经验也逐渐被推广复制到安徽芜湖、四川德阳、江西景德镇等地。

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信息化应用的初级阶段,开展数字化转型的难度很大,面对这道必答题,山东坚持应用场景体验推广,以一批典型标杆案例推动广大中小企业“看样学样”:累计培育省级试点示范项目700多个、典型应用场景220个、工业互联网园区17个,一批“工赋山东”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高效引领企业、行业、区域数字化转型升级。截至11月,全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67.8%,居全国第二位,整体信息化、数字化水平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数字化指数居全国首位。

日前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指出,新一年,需要更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实现供需双向互促,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被认为是代表性领域,通过增加在这一新赛道上的投入,既扩大当期需求,又可增加未来的高质量供给。

“像是在丰富数转产品供给方面,我们将推动围绕高端ERP、MES、低代码开发平台等研发‘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轻量化工业软件和APP,以及聚焦数字化转型亟需产品开发智能网关、智能传感器等新型终端;而瞄准进一步深化应用,我们将支持‘双跨’平台市场化组建运营专门公司,按‘大企业共建、小企业共享’模式推动规模化应用。”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透露。

据了解,就在12月15日2022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举办期间,“工赋山东”已迎来新进展:依托卡奥斯COSMOPlat搭建的胶东半岛五市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将逐步构建起“资源一体化、设备一体化、数据一体化、人才一体化、政策一体化”的胶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生态圈”,进而为“工赋山东”向更宽领域、更广区域渗透提供参考路径。

编 辑:刘艳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