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长沙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3.7万个
  • 长沙晚报
  • 2024年12月9日 06:06

工联网消息(IItime) “以前这里的5G网络属于弱覆盖状态,上网网速有点慢,现在有了基站信号塔,网速‘飞起’了。”12月7日,在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科院片区项目现场,长沙移动相关工作人员成功加装5G基站,确保了当地信号持续“满格”。

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长沙在“5G+工业互联网” 融合创新征程中稳步迈进,今年1月至10月,新建成5G基站3015个,累计建成开通3.7万个5G基站,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近37个,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均达到99%,全市5G网络进一步实现市区、县城区、乡镇、工业园区连续良好覆盖及重点区域深度覆盖。

网络建设勇冲锋,打通数字高速路

要想富,先修“路”。在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浪潮中,信号基站等通信设施是实现数字化发展的基石。

今年以来,长沙全力开启网络优化提升的 “冲锋战”,既为企业发展筑牢根基,也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铺就了畅通无阻的数字高速路。1月4日,长沙市开启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提升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在100天里,聚焦大型住宅区、老旧小区等8类场景,开展网络信号扫盲、基站建设提效等6项行动。网络覆盖范围大幅拓展,信号强度显著增强,掉线率大幅下降。

5月,湖南电信与中兴通讯携手,在长沙成功完成5G—A“智动双域协同”创新方案的商用验证,为长沙网络再度“提速”。三湘南湖大厦的商户李先生称:“今年5月底之前,刷抖音、浏览网页卡顿频繁,之后情况好多了,信号质量明显提升。” 长沙电信无线工程师梁工透露,凭借5G-A技术,在不扩容站点的情况下,三湘南湖大厦基站小区边缘用户平均网速提升超23%,附近居民小区上行速度提升超36%。

近年来,长沙在移动通信网络领域一路奋进。2021年,长沙获评全国首批“双千兆城市”,“双千兆”应用赋能千行百业;2022年,长沙获批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网络架构中的地位;2023年,长沙市城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逾95%,实现全市5G网络连续覆盖;2024年,长沙入选中国移动首批5G—A网络商用城市,为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更先进的网络技术支撑。

应用创新攀高峰,开启融合新境界

随着5G网络基站建设逐步完善,长沙积极探寻5G融合创新应用之路。其中,长沙经开区形成“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典型模式,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在基础设施方面,坚定遵循“5G项目布局与基站建设同步推进”理念,成功打造8家省级以上5G工厂。

同时,着力构建平台体系,以湖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为核心,携手根云平台、山河祥云等企业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

一系列举措结出累累硕果。三一集团、博世汽车等6家企业成为首批区级“5G+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企业,6家企业累计建成“5G+工业互联网”113个应用场景、7个创新项目,孵化28项知识产权成果,获评国家级荣誉共9项、省级荣誉共9项。这6家企业已全部入选全省“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其中三一18号工厂、博世长沙工厂获评全省仅有的2家全球灯塔工厂。11月,长沙经开区打造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示范”案例成功入选工信部国字号案例。

从全市范围来看,“5G+工业互联网”同样成效显著。全市累计有16家省级“5G+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在全省40家中占比颇高。在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探索形成了远程设备操控、柔性生产制造、设备预测维护等典型应用场景;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虚拟现场服务、产线柔性配置、企业协同合作、供应链可视化等典型应用场景;在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高清视觉检测、AGV协同调度、智能仓储管理等典型应用。

平台打造加速跑,构建产业强引擎

在长沙经开区的中电凯杰科技有限公司SMT车间,印刷、贴片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5条生产线仅需少量人员监管,而车间大屏幕上,生产进度、产出数据及质量信息实时呈现,一目了然。

车间高效运转的背后,是中电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的中电云网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发力。众多如中电凯杰这般的制造业企业,借此类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从传统工厂华丽转身为智能工厂。

数据显示,全市共有11家企业的平台拟被认定为2024年度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建成的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55个。中科云谷和中电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全国49个双跨平台,数量在中部城市居第一,构建了“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体系。主要平台连接的工业设备超过7000万台(套),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研发工业App超4万个,汇聚工业机理模型超2万个。

长沙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称,下一阶段,长沙将深度融合5G与工业互联网,拓展智能制造应用,优化网络与平台服务,引导企业挖掘数字潜能,全面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为长沙数字高地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 辑:刘艳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