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树根互联贺东东:“助跑”工业互联网下一个三年,点亮产业链现代化升级的灯塔
  •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
  • 2021年2月22日 17:14

工联网消息(IItime) 站在“十四五”新的起跑线上,工业互联网行业再次跑出了“加速度”。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2021至2023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期,到2023年实现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

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树根互联”)认为,工业互联网第二个“三年计划”的重点,已从支撑单个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切换到产业链、产业集群以及区域集群转型,朝着智能、创新、普惠的方向持续迈进、深耕,让企业都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数字技术。而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将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促进、协同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助动力。

工业4.0时代需要“新基座”

工业从3.0到4.0,主要发生了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首先是流程驱动变成数字驱动。3.0时代更多是流程信息化,用IT手段支撑主流业务的流程效率;4.0时代推动的数字化,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每一个单点、每一个决策环节、每一个模型建立数字模型然后不断优化,以数字驱动企业提质增效。

二是从实物资产转到数字资产。过去比拼的是厂房、设备,或者购买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硬件设备,4.0时代更多是数字资产。哪一个企业更早地采集数据、积累数据资产,谁就能够保持领先领先。

三是企业内部管理转向生态协同。未来的社会化智能时代,社会制造资源会打破企业的围墙,正如疫情对制造业的警醒,包括产业链健不健全、应对危机和变革是否灵活。

企业的产业链管理、产业集群的管理及个性化定制都是跨企业边界的,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标志的架构成为新选择。未来,每个产业都会出现产业互联网的运营平台,这将成为一大趋势。

产业链为什么需要平台化

对接产业链平台过程中,虽然有政府和平台的共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实践,但依旧难以实现单点突破。首先,产业链供应链升级,要从本质上摆脱产业困境,不能仅仅依赖资金补贴,更需要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其次,平台研发投入大,规模效应达成耗时久,仅凭单个企业难以支持,容易回到系统集成和软件定制的老路子。

中国制造企业往往存在全局性问题,如订单销量不够、研发能力不足、整个产业链效率低,单点应用只能局部改善。传统工业软件适用于车间级企业级,一旦到了产业链级,就需要工业互联网提供平台级应用,完成更复杂的社会协同。虽然电商、设计师、采购和物流等平台已形成,但中小企业却难以对接,产业链仍是散沙。

树根互联认为,平台化产业集群的生态打造是一大实现路径。产业集群首先要形成协同制造平台,再对接其他平台,才能打通整个产业链,真正形成产业链优势。此外,供给侧平台普遍缺乏的制造平台和后市场服务平台也需要依靠平台补齐。

平台化发展,产业链共赢

树根互联主要有两类平台应用模式,一是“开凿运河型”,二是“都江堰型”。

“开凿运河型”指的是因势利导,地方政府开出主要赛道,解决当地主导产业链的问题。不难发现,中国经济的区域化往往与集群化叠加,许多县、市、乡都有主导的产业集群,但企业到企业很难打通,而且普遍缺少共享制造平台以及制造业后市场服务平台。

若要打通产业集群,第一步,要打造协同的制造平台,整合产能形成集群,快速响应市场;第二步,要补齐短板,提升效率,淘汰落后产能;第三步,要构建生态,形成上下游平台对接,再对接已有平台,构建产业集群,把地方经济纳入平台经济和生态经济,让产业集群成为平台化产业链生态的重要节点,形成新模式。

广州是有名的定制家居之都,但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能力与电商平台、设计师平台打通,软件中的设计稿无法转换成生产订单。为此,树根互联联合多家单位共同打造基于根云(ROOTCLOUD)平台的“全球定制家居产业链平台”。从订单转换、设计订单、设计与制造订单的转换、与地方门店的对接和订单分配等方面补齐短板。除此之外,还对濂江小家电产业集群转型进行了赋能,以优质的平台服务能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升级。

“都江堰型”应用模式聚焦稳筑生态,智能联动生产链上下游,以订单需求为导向,链接生产资源,彻底改变了以往产业集群先做产能聚集、再去寻找订单的模式。树根互联与液压油润滑设备全国龙头企业川润合作,提供以设备资产管理为主的售后服务解决方案;与嘉兴云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基于个性化定制模式的钢板切割行业云平台等,都是这一模式的成功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集群平台的优势并不局限在工业领域。比如,疫情期间,树根互联向政府提供了工程机械开工指数、制造企业开工率、物流指数,助力政府科学决策,对抗疫复工意义重大。同时,平台还能监控环保企业末端排放、煤炭设备、井下设备等,配合监管部门完成生产监控、设备管控等工作。

编 辑:吕萌
[1]  [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