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我国正以独特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能级跃迁;另一方面,丰富的应用场景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这种"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的双重突破,正在重塑我国在全球AI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人工智能十大趋势,呈现产业全景图
近日,Gartner发布了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十大趋势,Gartner高级首席分析师费天祺表示:“中国在AI研发和部署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并且正凭借强大的设计、工程能力和日益完善的生态系统推动AI行业快速前进。中国的AI行业及相关生态系统涵盖了IT基础设施、数据、人才、安全和模型工程创新,在实现高效资源利用的前提下推动了大语言模型(LLM)及其他应用的快速发展。这些变化构成了今年中国AI十大趋势的核心主题。”
据了解,Gartner发布的我国人工智能(AI)十大趋势为:
1,开放式GenAI模型:自2025年1月DeepSeek获得广泛关注后,对模型进行开源已成为我国超大规模云和AI提供商的普遍做法,促进了合作与创新。
2,“自建”策略倾向:企业倾向于自主开发而非购买AI解决方案,通过灵活部署模型、结合专有业务知识及深度融合企业运营环境(如现有系统集成),预计到2028年,企业对AI开发技能的需求将增长50%。
3,代理型AI:代理型AI被用于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预计到2028年33%的企业软件将包含该技术(2024年比例不足1%)。
4,节俭型AI:通过减少芯片和算力消耗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适应我国城乡发展差异。
5,工程化能力:强调AI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推动技术落地。
6,协作式AI防御体系:我国AI技术的加速落地产生了AI安全与风险管理需求,未来将通过多维度安全措施保障AI系统安全。
7,快速增长的AI人才:我国快速发展的AI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未来我国将发展成为全球AI人才培养和部署的领军者。
8,无处不在的AI:我国充满活力的数字生态系统为AI的全面普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目前AI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领域。
9,包容性AI生态系统:AI生态正朝着高度碎片化却又包容并蓄的方向演进,各大科技巨头在竞争中又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构建起一个层次丰富、相互关联的AI生态体系。
10,从数据到AI的生态系统:企业的关注点从单纯打造先进的AI模型,转向优化支撑模型运行的数据资源,将数据治理与AI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化转型。
这些趋势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是对我国AI发展现状的深度洞察与凝练。
应用落地成果丰富,赋能千行百业
从研发实力上看,我国已在多个AI关键领域崭露头角。以大模型为例,目前我国已有433款大模型完成备案并上线服务。在ChatbotArena榜单上,DeepSeek和腾讯混元已经挺进前十。开源模式在国内AI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开放式GenAI模型趋势下,自2025年1月DeepSeek引发关注后,超大规模云和AI提供商纷纷选择开源,使得开发者能基于现有模型针对不同行业定制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合作与创新。Gartner预测到2026年,中国50%的AI产业生态将基于开放式GenAI模型构建,开源正成为推动中国AI技术普及与创新的重要引擎。
在产业应用层面,AI已深度渗透到各个行业,助力产业智能化转型。制造业中,AI的应用率虽目前约为11%,但预计未来将以年均46%的复合增长率快速提升,到2025年末,智能制造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别。农业领域同样在AI技术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AI技术推动着精准化、智能化和规模化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服务业更是AI技术的重要应用阵地,目前,生成式AI(AIGC)用户规模超2.49亿,在医疗领域,国产大模型DeepSeek已在全国近90家三甲医院部署,覆盖临床决策、病历质控、影像分析等多应用场景。
此外,企业对于AI技术的自主掌控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众多企业倾向于“自主开发”AI技术,而非单纯依赖购买。开放和低成本技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自建”意愿。一些大型制造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AI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优化,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Gartner预测到2028年,中国企业对AI开发技能的需求将增长50%,凸显企业对自主掌握AI核心技术的重视与迫切需求。
Gartner发布的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AI)十大趋势,呈现了我国AI产业发展的全景图。展望未来,我国AI产业将继续沿着可持续、高效益的路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我国AI产业必将在全球AI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