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北京的人工智能如何跑出“加速度”?
  • 工联网
  • 2025年7月10日 17:50

工联网消息(IItime) 前段时间“杭州六小龙”腾空而出,网上出现了很多声音“为什么杭州能出‘六小龙’”。江苏省委机关报更是连发三问: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山东省委机关报三问“六小龙”:杭州为什么能?

从网友的回复、媒体的文章以及当事人的回应中,大家也略知一些。比如杭州政府“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有需必到”服务企业的态度,并对初创企业给予真金白银支持的举措。杭州重视人才,强调吸引外部人才,对于人才的概念杭州也没有局限性,就连别的城市“不起眼”的导游,在杭州也被定义为人才;据悉,杭州政府甚至直接找到高科技人才邀请其来杭州创业。杭州早早提出“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建设目标,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另有阿里巴巴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企业的崛起。杭州形成了包容失败、包容“失败者”的创业文化,这种对失败的宽容,使得企业能顶着压力打磨产品和技术…… “杭州六小龙”之一DeepSeek一炮而红,让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在3月5日,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确实跑出了‘加速度’”。这不禁让人思考: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坐拥全国最密集的高校科研机构,在科研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人工智能领域跑出“加速度”?

其实,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并不少,数据显示,北京集聚了全国超过40%的AI人才,2024年,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3500亿元,两项指标均占全国总量的一半,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但真正能做到头部的凤毛麟角。

不过可以看到,北京对于人工智能在政策上都给予绝对的支持。北京发布的《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从标杆应用、示范应用、商业应用等三个维度谋划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力争到2025年底形成3至5个先进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产品、100个优秀的行业大模型产品和1000个行业成功案例。此外,北京提出,支持海淀区打造人工智能应用生态高地,为全市人工智能应用出技术、做示范。我们看到,亦庄、石景山区、门头沟区、顺义区等也在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入。

发展人工智能,算力又怎能够落后。北京市印发《北京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总体思路是面向AI产业发展需求,统筹京津冀蒙算力协同,优化供给结构,提升调度能力,构建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打造智能算力创新高地。计划到2025年,建成智算资源集群化、自主化、精准化、绿色化、体系化的格局,引领京津冀蒙智算创新。计划到2027年,优化供给质量和规模,自主可控算力满足大模型需求,能耗领先,建立协同高效、绿色安全的算力体系。

科研成果转化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人工智能不只是停留在实验室,而是要打通“实验室到产业园”的“最后一公里”。所以产业链要加强联合合作,让人工智能落到实处。

人才政策方面,北京需在“高精尖”基础上拓展广度与温度。目前北京的AI人才多集中在算法研发、芯片设计等核心领域,应该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的复合型人才纳入支持范围。针对顶尖人才留在北京的,要给予资金奖励、生活补助等。科技强,则中国强。千万不能让科技工作者在待遇方面寒了心。

北京在各个方面的确是有实力的,只需持续优化生态,打通成果转化堵点,用温度留住人才,才能让人工智能在北京的沃土上扎根,“北京n小龙”指日可待。

编 辑:甄清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