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人社部、商务部等七部门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以下简称《方案》),为制造业转型划定新路线图。这份覆盖4年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三个关键目标”:到2028年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标志着我国服务型制造从“试点探索”迈向“体系化推进”新阶段。
不同于传统“制造+服务”的简单叠加,《方案》将服务型制造定义为“以数智技术为支撑,将服务嵌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新型产业形态”。
《方案》以“点、线、面、体”四维体系破解当前短板。以企业为“点”:开展品牌提升行动,目标培育100家龙头企业;以行业为“线”:分领域推广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以区域为“面”:依托高新区、工业园区打造100个创新高地,探索可复制经验;以生态为“体”:攻关需求感知、智能运维等共性技术,建设标准体系。
三大专项行动更具落地性:共享制造行动推动“平台接单、多厂协同”,品牌提升行动聚焦50个领军品牌培育,场景创新行动覆盖生产、消费、国家战略三大领域。
《方案》为不同类型企业指明转型路径。龙头企业:可牵头建设共享工厂,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如海尔智家“三翼鸟”场景品牌,定制化方案年交易额超51亿元;中小企业:借力共享制造平台降低设备投入,参与产业链服务分工;服务机构:聚焦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领域,如工业设计企业可融合AI技术开发绿色设计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明确强化生产性金融、知识产权服务支撑,鼓励金融机构为转型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这为中小企业降低转型成本提供了政策保障。
为何七部门合力推进此事?从全局看,服务型制造是破解“大而不强”的关键:既能通过全生命周期服务延伸产业链(如工程机械企业开展远程运维),又能以个性化定制对接消费升级(如服装企业的C2M模式)。正如方案所强调,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服务型制造已在多个行业取得显著成效。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从单纯卖设备转向提供工程设计服务、节能服务等,如今公司业务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场景品牌“三翼鸟”,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的智慧家电解决方案,实现个性化方案落地,场景交易额在去年已突破51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此前遴选的370多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服务业务对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0%。这场转型不仅是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更是中国制造业从“规模优势”到“质量优势”的必由之路。
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更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驱动的双轮驱动下,服务型制造正在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