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中国信通院张大坤:规范隐私号业务更快更好发展
  • 工联网
  • 2024年3月23日 21:16

工联网消息(IItime) 2024年3月20日,由信通传媒·通信世界全媒体主办,工联网承办,中国通信企业协会虚拟运营分会协办的“2024移动转售产业生态发展大会”在四川省南充市举办。

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业务与网络研究部主任张大坤发表了以“隐私号业务监管政策分析”为主题的演讲,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隐私号业务的发展情况及监管政策分析。

什么是隐私号业务?据张大坤介绍,隐私号业务即号码保护服务业务,是指受企事业等相关单位委托,为用户临时分配“中间号”代替用户真实号码,并利用公用电信网实现和用户之间的话音、短消息等功能,减少用户真实号码在相关单位提供服务过程中信息泄露风险的一项业务。隐私号业务属于toB业务。根据委托单位的服务订单生命周期为用户临时分配号码代替真实号码,号码实名登记到委托单位,不同订单/用户共用号码池。具有长期稳定绑定关系的小号或工作号,不属于该业务范围内。

据了解,目前我国隐私号业务日均订单量至少为3亿,主要应用于快递、外卖、网约车等行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快递企业全行业日均订单量超4亿单,日均号码保护面单超2亿;外卖、即时配送订单超过400亿单,日均订单量约为1亿,头部企业美团、饿了么两家市场份额约为行业的90%,且均使用了隐私号业务,日均订单量约为9000万;截至2023年10月,网约车订单达8.09亿单,日均订单量约为2600万。

尽管隐私号业务发展已遍及全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隐私号业务的未来仍面临着多重挑战。在张大坤看来,隐私号业务当前仍存在四方面主要问题,一是业务范围不清晰,易和违规业务混淆。如以以手机号作为中间号,导致实名制无法落实;和主叫号码真实传送要求冲突,导致业务无法正规开展。

二是经营主体不明确,责任界限不清。隐私号业务参与经营主体多,各方分工职责不明确,业务管理混乱,企业主体责任难以得到落实,易被用于骚扰、诈骗电话等,不利于业务的健康发展,甚至给电信网络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三是业务不易识别,号码容量不能满足业务长远发展需求。基础运营商手机号码、移动转售企业号码、95号码、运营商业务代码均有用于该业务,用户无法判断来电号码属性,当号码绑定期超期无法拨叫时,易引发用户的不理解。该业务对号码资源需求量巨大,当前市场上采用“手机号+分机号”的方式缓解资源需求,不符合我国编号计划规范要求。

四是缺少符合业务特点的配套管理和维护措施,服务质量无法保障。为有效利用号码资源,在很多应用场景中,中间号可以高度复用,常因涉嫌高频呼叫被误判拦截。

“对于隐私号相关业务方责任义务、技术能力、人员素质、管理机制都要提出要求,同时也需要建立一套技术监管手段”谈及隐私号业务的长足发展,张大坤建议道。

首先,应用平台提供方为商用试验的对象主体,应从业务资质经验、技术能力等多方面确定开展试验的准入要求。其次,对于隐私号码号资源,具备申请条件的应用平台提供方和业务使用方都可申请;最后,围绕隐私号业务要建设一套以“以网管网”为核心目标,贯穿业务/码号申请、码号使用、业务发展、规范管理、服务保障等全流程的“一体化监管平台”,实现高效电信服务及监管。

“在合规发展的基础上,作为to B业务,隐私号业务应该在语音业务和短消息业务基础上继续升级通信需求,未来我们应支持隐私号开通视频通话、5G消息、5G新通话等新型通信业务。”张大坤表示。

编 辑:甄清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