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焕新生,催生文旅新业态
这个“五一”假期,各地工业旅游掀起热潮。不少地方通过创意改造,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工业遗产悄然“变身”,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传统老工业城市湖南衡阳,当地依托老旧厂区建成的文化街区,受到游客青睐。这个“五一”假期,不少家长特地带着孩子来参观。
在重庆,这个被众多年轻人追捧的文创园,前身是印制厂,复古工业风与现代潮流文化相互碰撞,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游客欧阳女士称,很有设计感,有很多年轻的元素,非常时尚。
这里的每栋厂房都有不同的策展,三万平方米的园区,入驻了超百个潮流品牌。
重庆鹅岭贰厂文创公园总经理王飞表示,老厂房的风格我们不改变,我们做一些文化内容,做一些艺术内容,做一些创意创新的内容。“五一”节期间,一天的人流量至少都是六万、七万。
不只是老厂房焕发新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这个老矿区被改造成生态园,还开设了工业研学,可以探秘露天煤矿,走近智能矿山产线,从“黑色煤海”向绿色转型。
研学学生赵益乐说:“我来这里之前听老师说是煤矿,我认为这里应该是黑乎乎的一片,但是来到这里以后,发现这里有花有草,非常漂亮。”
工业旅游不断拓展,激发消费新活力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不仅让城市记忆焕发新生,更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各地将工业遗产打造成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消费空间,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广西南宁,这个由绢纺厂改造的景区,集文创设计、展览演艺、创意零售等于一体,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
游客陈曦看来,把这种工业文化和现代的商业结合到一块,也能够吸引人过来玩。
在山西阳泉,这处由老水泵厂改造的文化园火爆出圈。这个“五一”假期,推出了沉浸式情景剧表演,带游客穿越回70多年前的工厂大院生活。文化园旁边还建起商业街区,涵盖多种消费空间,不仅直接拉动旅游,还带动了餐饮住宿等业态发展。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负责人崔小林坦言,工业旅游带动了我们景区周边商业圈,餐饮休闲娱乐等消费项目,目前日均营业额已经超过50万元,周边的酒店客房爆满,“五一”假期一房难求。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31项国家工业遗产、400多项省级工业遗产,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构成主体多元、类型多样的工业旅游资源体系。
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遗产研究所所长周岚指出,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发展工业旅游,可将闲置厂房设备,转化为旅游资源,延长产业链价值。资源型城市通过工业旅游盘活存量,带动就业与产业重构。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培育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