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各地新质生产力整体上正加速发展
  • 中国经济时报
  • 2024年4月17日 07:52

工联网消息(IItime) 多家机构对我国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表明,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不过,区域发展不平衡。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认为,2012—2022年间我国省级新质生产力指数总体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团队的研究显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出现较明显的区域聚集性,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普遍较高。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认为,领先发展地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协调发展的态势明显,数据要素是亟待发展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

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省级新质生产力指数总体高速增长

西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团队3月30日发布的国内第一个《新质生产力指数研究(2012—2022年)》显示,2012—2022年间我国省级新质生产力指数总体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同时,不同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省级平均新质生产力水平是2012年的2.5倍左右。分阶段来看,2017—2022年间的增长速度较2012—2017年间更快,这表明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从各构成要素的增长情况来看,科技指数的增长最为迅速,创新的作用日益增长。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最高,中部其次,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具有地理禀赋和经济基础,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获得较好的初速度和加速度;中部地区的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劲的产业基础;而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在各方面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要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分区域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以日渐活跃的协同创新、更为扎实的产业协作、加速联通的基础设施等不断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基础,因而其始终保持着最高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和较高的增速。京津冀地区近几年加速布局新质生产力产业链,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其新质生产力发展十分迅猛。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创新策源地,不断孕育着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产业支撑。泛珠三角地区依托沿海开放有利条件以及强化跨区域合作机制,其新质生产力增长模式也具有较强竞争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等:

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区域聚集性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4月13日联合举办“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高端研讨会,发布《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出现较明显的区域聚集性。北京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排在第一位,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而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也普遍较高。

中国新质农业发展相对比较均衡。中部省份有亮眼表现,新质农业发展指数较高地区往往在农业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中国新质工业发展具有规模效应的特点。除上海、北京等直辖市外,排名靠前的广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湖南、浙江、福建等省份,其第二产业规模均名列前茅。这些工业强省依托工业规模优势,通过自我强化和规模效应,逐渐扩大在新质工业方面的优势地位,成为新质工业发展的“头部省份”。

在新质服务业发展上,上海、福建、北京明显领先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的总体差异不大。

《报告》显示,北京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基础建设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且排名靠后的地区与上游排名地区的差距较大。《报告》建议,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可以成为下一步基础建设的重点投资区域。

《报告》显示,新质生产力政策基础排名靠前的省份包括江苏、广东、河北、贵州、黑龙江等,这些省份非常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在政策出台、媒体宣传上成绩显著,但是基于政策传导的因素,影响力尚未在结果中明显体现。

《报告》建议,各地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建设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要素是亟待发展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心3月30日成立,并发布《中国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评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首次从省、市、区三个层面评估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状况。

《报告》显示,在省级层面(我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未被纳入评估范围),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6个省级行政区位居第一梯队,属于领先发展类;在城市层面(包含直辖市和地级行政区),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进入领先发展类的A+等级,广州、杭州、武汉、成都等7个城市进入领先发展类的A等级;在区县层面(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的行政区),北京海淀区与朝阳区、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南山区4个行政区进入领先发展类的A+等级,广州黄埔区、天津滨海新区、杭州上城区等11个行政区进入领先发展类的A等级。

《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科技企业集群发展是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领先发展地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协调发展的态势明显,数据要素是亟待发展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

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新技术发展与新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有待提升;创新投入结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等。

《报告》建议,大力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打造大中小科技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以数字化全面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动能,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监测评估。

编 辑:胡锦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