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脑机接口技术快速发展,逐步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应用,产业应用前景日益明朗。深入分析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产业格局及未来趋势,对政策制定、科技研发、行业划定“技术边界”和投融资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联合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发布了《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研究报告(2025年)》。
报告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特点进行剖析,认为其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和前沿性特点,指出该技术的创新发展将依赖于多学科交叉协同。报告认为脑机接口技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大国竞争博弈的关键领域,从技术视角将脑机接口技术演进规律总结为两横三纵模式发展,从产业生态视角分析了当前产业生态构成、投融资进展和产业化进展。最后对脑机接口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脑机接口在多重利好因素驱动下,应用前景广阔,科研创新和产业落地将日趋加速,产业生态也将不断繁荣。
报告主要内容
1. 对脑机接口特点进行总结,提炼出该技术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和前沿性三大特点的结论。脑机接口的创新性体现在为人机交互带来重大革新,突破传统交互范式,为智能设备提供直接获取人类意图的途径,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通信,并以颠覆性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体功能的辅助、增强和修复。交叉性体现在促进了多学科的深度耦合。如信号采集需要融合神经科学、工程学和材料学;信号解码需要计算机科学与神经编码理论协同优化;脑机接口技术的突破引发伦理争议,带动了伦理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发展。前沿性体现在双向脑机接口技术可反馈模拟触觉等感觉信息,实现认知增强,在多人脑机接口基础上探索群体意识与协作机制。
2. 指出国内外多元合作持续深化,提出脑机接口在未来的创新发展将深度依赖集智攻关的结论。脑机接口是集神经科学、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材料科学等于一体的前沿颠覆性技术,报告通过分析引发全球瞩目的创新成果,发现成功共性之处在于得到多学科、多行业的支持,指出国内外合作呈现出深化、拓展和多元化的趋势,未来脑机接口的创新势必高度依赖跨国和跨界的合作,更强调资源共享、知识互补和生态共建,多元深化的合作也有利于加快脑机接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步伐。
3. 总结提炼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特点和趋势,提出两横三纵发展规律。报告根据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规律,将多国从2013年开始相继实施的脑计划作为里程碑,将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划分为脑计划前期(1.0阶段)、中期(2.0阶段)和后期(3.0阶段)三个阶段。1.0阶段的脑感知和脑调控技术开环独立发展,原则上并不属于脑机接口技术,但是其发展的极早期形态和基础。2.0阶段脑感知技术交互更加友好,脑调控技术演进为感知式。3.0阶段出现智能化趋势与融合趋势。智能化体现在信号采集与解码智能化,多模态融合与闭环控制智能化,实现自适应学习与个性化校准、产品智能化升级。融合是指多技术手段融合、功能融合和学科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