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交叉的前沿领域,具身智能(EAI)是一种基于物理实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其主要依赖本体、智能体、数据和学习进化框架四大核心要素,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实现感知、理解、决策和行动,展现出智能行为和适应性。
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长的双重驱动下,具身智能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头豹研究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186亿元。随着大模型端技术的不断突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加速增长,预计2027年有望达到6328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具身智能”
在具身智能行业中,机器人是目前的代表性产物,而人工智能大模型则是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数据处理与跨模态信息融合,赋予机器人环境感知和动态决策能力,支持复杂任务的动态规划与协同作业;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自我学习和实时更新能力,使具身智能能够应对多变的环境与任务,推动行业技术迭代和生态系统建设。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具身智能系统将在更多领域展现独特价值,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开启智能新时代。
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具身智能迈入战略性产业布局的新阶段。尽管目前具身智能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其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深刻的创新与变革。
全球科技大厂竞逐具身智能赛道
近年来,具身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展现出巨大的科研和商业潜力,成为全球科技大厂竞相追逐的焦点。特斯拉、谷歌、华为、傅利叶智能、软通动力、字节跳动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加码具身智能生态建设,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见表1)。
表1 部分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情况
注:数据由赛立信通信研究部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与此同时,国内运营商的战略部署也反映出具身智能行业的发展趋势。其中,中国移动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尤为引人注目。2025年2月,中国移动成立了“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目标是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该中心将依托中国移动在算力、网络、数据、场景、渠道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聚焦家庭、社区、商铺等多元化场景。此外,在2025年3月举办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上,中国移动、华为、乐聚联合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夸父”。该款机器人基于5G-A技术实现高精度定位、低时延与实时远程控制,在基于开源鸿蒙系统研发的KaihongOS系统和“活字”大模型的加持下,具备强大的实时感知、决策和交互能力,拥有工业场景多机协作模式,可满足复杂任务的执行需求。可以看出,中国移动在具身智能行业的部署紧锣密鼓,不仅通过成立创新中心夯实技术基础,还加速产品研发与应用落地,推进产业战略布局。
2024年3月,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西北工业大学光电、智能研究院在离线具身智能应用探索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团队将机器狗搭载离线大模型应用于智能导盲场景,开发出大模型离线具身智能导盲犬,并实现智能人机交互、智能乘梯引导、智能过街引导、智能室内引导等功能。2024年5月,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等单位,模拟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认知过程,提出多视角融合驱动的通用具身操作算法,为机器人学习复杂操作提供了可行方案。2024年12月,在首届“TeleAI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具身智能方向的创新成果,包括可用于生活服务的人形机器人、面向商场及展会场景的星小辰服务机器人、为视障人士提供导盲服务的智能机器狗,以及整合了一系列大模型能力的智能眼镜。
面临技术和数据两方面挑战
当前,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逐渐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在实现真正意义通用智能的过程中,行业仍面临着严峻的技术和数据挑战。
在技术挑战方面,当前多数具身智能研究聚焦将已有大模型应用于机器人,以模拟人类知识和经验。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特定任务上取得良好效果,但本质上仍然基于预先定义的目标或任务进行优化,尚未赋予智能体更高层次的自主能力,距离实现真正的通用智能仍存在重大技术障碍。
在数据挑战方面,具身智能涉及物理世界的实际操作和交互,需要大量真实环境数据来训练模型。然而,这类数据采集成本高、难度大,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中。此外,视觉、力觉等多模态数据的标注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大规模标注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较高,进一步增加了具身智能的实现难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具身智能应用中的核心议题,尤其涉及个人用户数据时,确保数据安全并保护用户隐私至关重要。例如,在家庭、工业、医疗等场景中,数据采集可能涉及敏感信息,必须严格遵守隐私保护相关规定。
运营商如何布局
在AI时代,运营商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的核心提供者,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和重要转折点。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领域,为运营商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商业模式重构的机会。以下是赛立信通信研究针对运营商布局具身智能行业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首先,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与算力支持
在5G和6G网络部署方面,具身智能设备需要实时数据传输,运营商的5G、6G等网络优势,能够为设备提供稳定的网络连接,满足其对高带宽、低时延的需求。
在边缘计算部署方面,将强大的计算能力部署至网络边缘,是应对日益增长的具身智能应用需求的关键策略。这不仅能降低数据传输时延,确保应用实现毫秒级实时响应,对于自动驾驶、远程手术和智能机器人等应用至关重要;还能在边缘端部署轻量化且高效的人工智能模型,实现本地数据的快速处理与精准决策,减轻中心服务器的负载,提升具身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其次,拓展应用场景与服务
在工业场景,运营商应积极与制造企业合作,部署具身智能机器人,用于完成生产线上的搬运、装配、检测等任务。通过提供低时延的网络支持和实时数据分析服务,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在家庭场景,具身智能应用潜力巨大。运营商须加大智能家居机器人的研发力度,为用户提供亲情看护、家庭安防、健康监测等服务。同时,结合5G和AI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效率。
在医疗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用于手术辅助、康复训练等任务;在公共服务领域,可以部署在机场、车站等场所,提供导览、安检等服务。
最后,加强战略合作与生态建设
具身智能各类应用场景入局者众多,运营商应与技术领先的科技大厂、传统机器人企业以及新兴的具身智能公司展开积极合作,构建支持多模态处理的模型,开发具身智能解决方案,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此外,还应积极参与具身智能相关标准的制定,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