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记者从11月7日举行的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北京)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2024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5%,今年前三季度增速为9%,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0.7%。北京落实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维亮介绍,大模型领域,目前北京市累计备案大模型达162款、居全国首位。前沿技术布局成效显著,北京量子院首次完成星地量子直接通信系统模块级验证;微芯研究院“长安链”持续支撑一批国家级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工程。
数字基建方面,北京市持续推进“光网之都,万兆之城”建设,累计建设5G基站近15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69个,位居全国首位;建成5G-A基站超1.7万座,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推动28个园区开展万兆园区试点。工业互联网领域,接入国家顶级节点(北京)的二级节点累计138个,接入企业节点数累计17万家。算力供给规模与质量双提升,目前京内智能算力总规模达4.2万P,依托京津冀蒙算力供给廊道,形成国内最丰富的绿色算力资源。
数据要素激活核心动能,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速。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升级数据沙盒3.0版,破局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版权争议和权益保障难题。推动全市数据入表累计超15亿元,200余个高质量数据集开放共享,促进北京市数据登记、交易快速增长。为促进高质量数据供给,北京重点推进具身智能、医药健康、新材料、脑机接口、遥感卫星等高精尖领域的高质量数据采集生产基地建设。搭建北京人工智能数据应用开发平台,打造数据、算力、模型、场景、安全“一站式工具箱”,培育人工智能应用产业生态。
数字产业深度融合,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依托“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已汇聚算力、数据、模型、应用、投资五类超280家伙伴企业,形成近200个跨行业应用案例,今年升级伙伴计划2.0,加快推动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创新生态。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样成效显著,累计建成5家灯塔工厂,149家先进级智能工厂,6家企业成为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刘维亮表示,接下来北京市将以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总引擎,积极参与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锚定全球标杆,推动北京数字经济从单项引领、实践领跑,向生态主导、理念先行的更高阶段跨越;统筹通用算力与智能算力布局,筑牢“算力底座”;以需求为导向,在医药健康、具身智能等领域搭建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放大数据沙盒的合规示范效应;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打造国际标杆项目,输出可复制的“北京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