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近日,工信部印发《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园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明确路径指引。
从政策脉络来看,其出台背景涵盖三重逻辑:一是国家战略的持续深化,《“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等文件已明确园区数字化的核心地位,此次《指南》进一步细化落地路径;二是现实需求的迫切回应,当前,我国园区数字化转型整体仍处于探索阶段,各类园区对于推进数字化转型存在标准不统一、路径不清晰等问题。部分园区仍停留在“硬件堆砌”阶段,亟需系统性指引;三是区域实践的经验沉淀,广东、安徽、湖南等省份出台政策积极推进,湖南更是推出最高300万元的财政补贴政策,为全国性指南提供了实践基础。
《指南》明确提出“到2027年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的目标,核心指向解决两大矛盾:一是园区数字化供给与企业转型需求的错配,二是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不深。这一政策的落地,标志着我国产业园区数字化建设进入标准化、规模化推进的新阶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四高”标准构筑转型框架
《指南》以“四高”为核心标准,构建了可量化、可操作的建设体系:
一是产业数字化水平高。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园区全部行业,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100%。
二是专业服务品质高。在生产、生活、政务等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园区数字化生产性服务应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比例达100%。
三是运营管理效率高。建成覆盖园区资产管理、经济运行监测、绿色低碳发展、安全应急管控等主要环节的数字化运营管理系统,园区运营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四是基础设施能级高。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双千兆网络覆盖率达100%,算力基础设施实现有效部署和应用,数据开放共享、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这些指标形成了“硬件筑基、产业赋能、服务提质、管理增效”的闭环,避免了数字化转型的形式化。
四大维度13项任务构筑实施路径
围绕“四高”标准,《指南》系统提出了4方面13项建设任务,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在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指南》要求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开展链式数字化改造,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
特别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实施供应链协同数字化改造,面向上下游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共享技术能力。
在加强园区数字化服务方面,《指南》提出拓展数字化生产性服务,升级数字化生活性服务,优化数字化政务服务。
从生产、生活到政务,全方位提升园区服务品质。
在完善园区数字化管理方面,《指南》涵盖资产数字化管理、经济运行监测、绿色低碳管理、安全应急管理等四大环节。
尤其是在绿色低碳领域,要求依托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等载体,开展能耗动态监测与优化。
在夯实数字化支撑能力方面,《指南》要求健全数字化基础设施,构筑数据开发利用平台,提升数字化安全保障水平。提出探索建设可信数据空间,破除多主体数据共享共用信任壁垒。
产业影响:重构园区生态与转型路径
《指南》的实施将从产业生态、企业转型、区域经济三个维度产生深远影响:
对产业升级而言,高标准数字园区推动形成“链主引领、中小协同”的发展格局。龙头企业通过开放供应链数据和应用场景,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的深度融合,将加速园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通过能碳数字化管理中心实现能耗动态优化。
对企业转型而言,园区提供的“普惠性”数字化服务降低了转型门槛。中小企业无需单独投入昂贵的系统建设成本,即可通过园区共享平台获得云服务、数据分析、融资对接等支持。
对区域经济而言,数字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新名片”。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高效的政务服务、协同的产业生态,吸引了更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形成“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生态完善”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园区数字化转型进入“标准化、系统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尽管落地过程中可能面临技术协同、人才短缺、数据治理等挑战,但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数字园区将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企业应把握政策机遇,依托园区生态加快数字化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