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为何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如此快
  • 工联网
  • 2025年10月16日 09:38

工联网消息(IItime)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经测算,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截至2025年9月,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300家,全球占比达到15%,形成覆盖基础底座、模型框架、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要知道,5年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是1400多家,如今已跃升至5300余家,这一数字的飙升不仅体现了量的突破,更彰显了质的飞跃。你可能不禁要问:为何中国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如此惊人的“加速度”?

一、国家战略的精准导航

中国人工智能的腾飞,首先源于国家层面的高瞻远瞩与系统布局。央视曾指出,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而人工智能就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2024年,“人工智能+”在全国两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完善推动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今年8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各级政府积极响应,通过设立AI试验区、提供财政补贴、引导基金投入等方式,为AI企业创造“政策沃土”。这种“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定力,为AI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三大基石缺一不可

人工智能的发展高度依赖“算法、算力、数据”三大基石的协同支撑,缺一不可且相互制约。三者在AI体系中承担截然不同的角色,分别解决“如何做”“能做快”“用什么做”的核心问题,且各自经历了多轮技术迭代。

算法是AI的“大脑”,定义了机器从数据中学习、推理并产生决策的数学逻辑与步骤。它决定了AI模型的“智能水平”——能否准确识别图像、理解语言、预测趋势。

算力是支撑算法运行的硬件计算能力,即“处理数据、训练模型的速度与规模”。如果把算法比作“复杂公式”,算力就是“计算这一公式的超级计算机”——没有足够的算力,再先进的算法也无法落地。

数据是AI模型的“燃料”,模型通过学习数据中的规律与模式(如文本中的语法、图像中的物体特征)来具备智能。

三、更加注重场景落地

与部分国家偏重基础理论创新不同,中国AI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更注重场景落地,将人工智能实实在在应用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庞大的传统制造业面临提质增效的压力,城市治理需要应对人口密集带来的复杂挑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呼唤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这些现实“痛点”恰恰成为人工智能最佳的“练兵场”。在工厂里,AI视觉质检的效率百倍于人眼,实现了生产线的“零瑕疵”管控;在都市中,智能交通信号灯通过实时分析车流,自动调整配时,有效缓解了拥堵;在偏远地区,AI辅助诊疗系统让资深医生的经验得以“下沉”,提升了基层医疗水平。正是这些真切的需求,为AI技术提供了清晰的价值锚点,驱动其不断迭代、优化,直至成熟。

四、人才奔涌向东流

任何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很多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从市场来看,《2025年AI人才流动报告》显示,1月~7月,AI领域人才市场供需两旺,AI新发岗位量同比增长超10倍。薪酬也水涨船高,1月~7月,AI新发岗位平均月薪达到61475元,较2024年同期的58921元上涨4.33%。此外,大批在海外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深造的人工智能专家和学子选择回国发展。这批顶尖人才,成为中国AI攻坚克难、迈向世界前沿的核心引擎。

中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并非偶然的“弯道超车”,而是多方共振的必然结果。展望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必将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浪潮中,扮演更加举足轻重的角色。


编 辑:甄清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