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产业 >> 正文
我国数字经济从“互联网+”迈向“人工智能+”
  • 通信世界杂志
  • 2025年9月12日 09:46

工联网消息(IItime)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篇章。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标志着数字经济迈入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

十年间,从“互联网+”驱动的信息融通、渠道重构与效率革命,到“人工智能+”引领的内容创造、决策优化与范式变革,“+”号之前的技术内核持续升级,折射出对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与前瞻布局。“互联网+”将技术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反复实践中构建起数字经济的基础框架。它打破了传统产业的时空壁垒与信息不对称瓶颈,实现了生产要素跨区域、跨行业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推动互联网从消费端“流量经济”向生产端“价值经济”延伸,为后续“人工智能+”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践经验。

作为继“互联网+”之后推动技术革命和产业融合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人工智能+”着眼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六大重点行动形成相互支撑、协同推进的有机整体。在科学技术领域,直指科研范式变革,加速“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进程;在产业发展领域,推动工业设计、生产、服务等全环节智能化转型,助力组织形态、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全方位重塑;消费提质与民生福祉领域布局充分凸显“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让技术红利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治理能力与全球合作领域布局展现了系统思维与开放视野,既彰显大国担当,也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营造了良好环境。八项基础支撑能力建设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模型、数据、算力三大核心要素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奠定基础。应用发展环境与开源生态有效贯通从研发到产业的转化路径;人才队伍为技术突破与场景拓展提供智力支撑;政策法规与安全能力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规范行业发展方向。四大维度相互衔接、协同发力,共同为“人工智能+”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撑体系。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政策演进,体现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人工智能+”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续逻辑、升级能力,构建起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新发展格局。在基础设施层面,“互联网+”时期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规模、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高速泛在的网络连接和稳定可靠的算力设施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底座”,使其能够在更复杂、更广泛的现实场景中高效落地应用。在数据要素层面,“互联网+”有效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了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汇聚与流通,积累起规模庞大、类型丰富的数据资源池,成为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和优化中不可或缺的“燃料”,使数据要素的价值在更高维度中得到充分释放。在产业生态层面,“互联网+”培育了一批具备优质数字化能力的市场主体。大量企业基于原有业务的技术积累,积极延伸至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及行业解决方案落地环节。“互联网+”同时提升了全社会对数字技术的认可度与人民群众的数字素养,降低了人工智能推广应用的认知门槛与落地成本。在治理体系层面,“互联网+”时期形成的法治框架、监管原则及治理模式,为应对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数据安全等挑战提供了制度基础与方法参照,避免了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治理真空,保障了在规范边界内的有序创新。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十年战略接续递进,我国必将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前行,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更强劲的力量。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9月10日*

第17期 总975期

编 辑:甄清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