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政策 >> 正文
求是: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 工联网
  • 2025年1月17日 14:28

工联网消息(IItime) 一直以来,集成电路被誉为现代工业的 “粮食”,小到手机、电脑,大到汽车、高铁、飞机,几乎所有电子设备都离不开它。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集成电路更是如同神经系统般,掌控着信息的传输、处理与存储,支撑着整个科技大厦的运转。一旦在这一领域被 “卡脖子”,众多产业都将面临断供、停产的危机,发展的主动权也会拱手让人。

从国际形势看,近年来全球贸易局势风云变幻,科技竞争愈发白热化。部分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先发优势,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层层设限,高端芯片制造设备、先进技术工艺出口管制不断收紧。在此背景下,加速集成电路国产化进程,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已刻不容缓,这不仅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更与国家科技安全、产业安全紧密相连。

再把目光投向国内,随着 5G 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兴起,对高性能、低功耗集成电路的需求呈井喷之势。以 5G 基站建设为例,其需要大量的射频芯片、基带芯片来实现高速信号处理与传输;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依赖于算力超强的 GPU 芯片才能高效运行;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场景下,各类微型、低功耗的传感器芯片更是刚需。国务院此时重点提及集成电路,正是瞄准了国内产业升级、新经济发展的迫切内在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

一、集成电路产业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全球视野下的发展浪潮当今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浪潮之中。从智能手机的高性能处理器,到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芯片,再到工业互联网中用于数据采集与控制的各类传感器芯片,集成电路的身影无处不在,已然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据市场研究机构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以年均超 10% 的速度增长,2022 年已突破 5000 亿美元大关,预计到 2025 年有望突破 7000 亿美元。

在这一蓬勃发展的背后,是各国政府与企业的大力投入。美国以英特尔、英伟达等巨头为先锋,持续引领芯片制造工艺的前沿突破,不断向 3 纳米、2 纳米甚至更先进制程迈进,掌控高端芯片市场话语权;韩国三星、SK 海力士等企业在存储芯片领域深耕细作,占据全球存储市场半壁江山,凭借大规模量产与技术迭代巩固优势;日本虽在消费级芯片领域份额有所下滑,但在半导体材料、光刻设备等上游关键环节,凭借尼康、信越化学等老牌厂商,依然掌控着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 “命门”,为产业发展提供高品质原材料与高精度制造设备。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在各国的竞合发展下,呈现出一片繁荣又激烈的竞争景象。

(二)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 “成长烦恼” 反观我国,经过多年的奋力追赶,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从设计端来看,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等企业设计的芯片已广泛应用于国内通信、安防等领域,部分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造环节,中芯国际等厂商持续扩产,工艺制程稳步推进至 14 纳米,且在特色工艺如 BCD 工艺上有所建树;封测领域更是凭借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等企业,占据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技术成熟度与产业规模均不容小觑。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仍面临诸多 “成长的烦恼”。海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集成电路进口额超 3000 亿美元,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关键高端芯片如手机 SoC、高端 GPU 等仍大量依赖进口。在技术层面,芯片制造的高端光刻机、刻蚀机等核心设备,以及先进制程工艺如 EUV 光刻技术,我国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 10 年以上差距,自主研发困难重重。人才方面,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缺口每年高达数十万人,高校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成为产业发展瓶颈。同时,国际竞争对手的技术封锁与市场挤压从未间断,从芯片断供到专利诉讼,我国集成电路企业在 “突围” 路上荆棘密布,自主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二、政策东风:国务院发文助力破局

(一)税收优惠,为产业 “减负”

国务院在财税政策上打出一套 “组合拳”,为集成电路企业 “减负”,激发创新活力。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依据线宽不同给予阶梯式税收减免,如线宽小于 28 纳米且经营期 15 年以上的,前 10 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小于 65 纳米的,前 5 年免征、后 5 年减半征收。设计、装备、材料等相关企业,自获利年度起 “两免三减半”。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更优,“五免后续 10% 税率”。进口环节同样给力,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口自用原材料、设备等免征关税,还准予部分企业分期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这让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加速技术迭代,向高端制程、先进工艺冲击。

(二)资金扶持,注入 “强心剂” 投融资政策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政府引导基金领投,吸引社会资本跟投,为集成电路项目 “输血”,缓解企业融资难。像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多期募资数千亿元,助力中芯国际等企业扩产、研发先进工艺。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境内上市审核,科创板、创业板向集成电路企业敞开大门,畅通原始股东退出渠道,让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力量迅速做大做强,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人才培养,筑牢根基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的 “芯片”。国务院推动高校加强集成电路专业建设,2020 年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多所高校成立集成电路学院,从本科到博士构建完备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合作也在深化,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联合攻关关键技术,高校按产业需求调整课程,为企业定向输送人才,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逐步填补人才缺口。

三、国资国企担当:产业发展主力军

(一)技术攻坚,啃下 “硬骨头” 在集成电路这片 “战场” 上,国资国企勇当先锋,向最难处攻坚。以中芯国际为例,面对国外对高端芯片制造工艺的封锁,企业投入巨额资金,集结科研精英,全力突破先进制程技术。从 28 纳米到 14 纳米,再向 7 纳米、5 纳米迈进,每一步都饱含艰辛。研发团队日夜奋战,攻克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等一道道技术难关,成功实现 14 纳米制程量产,为国内芯片制造注入强心针,填补部分高端芯片产能空白,让国产芯片在 5G 基站、智能手机等领域有了 “中国芯” 支撑,逐步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

(二)产业协同,“链” 就合力国资国企还充分发挥产业链 “链长” 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联动旗下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企业,以及电子材料、设备厂商,构建紧密协同生态。设计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精准研发芯片;制造企业凭借先进工艺将设计蓝图转化为实物芯片;封测企业以精湛技术封装、测试,保障芯片性能与质量;材料、设备企业提供高品质 “弹药粮草”。全产业链协同作战,不仅保障供应链稳定,应对外部冲击,还通过技术交流、联合研发加速产业升级,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抗风险与创新能力,向着世界级产业集群稳步迈进。

四、展望未来:集成电路产业新蓝图

随着国务院政策的持续发力与国资国企的奋勇担当,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未来蓝图正徐徐展开。在技术突破层面,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 5 年内,国内企业有望攻克 7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工艺,实现高端芯片国产化率大幅提升,打破国外垄断。存储芯片领域,国产 3D NAND 闪存、DRAM 内存将凭借更高性价比,逐步夺回国内市场份额,甚至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国产替代进程将进一步加速,从消费电子到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越来越多的本土芯片将进入供应链核心环节。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国产 IGBT 功率芯片、MCU 芯片将全面适配本土车企需求,保障汽车产业芯片供应安全,助力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在新兴领域应用拓展方面,集成电路将与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量子芯片有望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为超高速计算提供硬件支撑;脑机接口芯片将助力医疗康复、智能家居等场景落地,开启人机交互新纪元。

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之路虽布满荆棘,但在国家政策引导、国资国企冲锋、民营企业奋进、科研力量支撑以及全社会关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必将冲破重重阻碍,向着世界之巅攀登,为中国式现代化点亮科技之光,铸就信息时代的钢铁长城,让 “中国芯” 跳动在全球科技脉搏之中,共创辉煌未来。

编 辑:程琳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