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政策 >> 正文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 工联网
  • 2025年1月10日 15:45

工联网消息(IItime)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战略高度,强调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进一步对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作出明确部署。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要从量的增长、质的提升、技的进步、智的转型、碳的治理和链的安全等六个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一是量的增长。人工智能新技术创新活跃、新模式蓬勃发展,是新兴产业重要组成,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工业经济增长空间的重要力量,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基本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应用等关键环节。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已超过4700家。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其中智能算力占比超30%,已在天津、广州、济南等地建设14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200余个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完成备案上线,注册用户超6亿。人工智能应用探索推进,与制造、交通、能源、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度融合,涌现出智能制造、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一批新模式新业态。

二是质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质检算法从多样本的全监督学习向少样本、无监督演变,质检模型从专用小模型向通用多模态模型迈进,基于人工智能的质量检测跨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解决方案更加高效,传统AI模型高度依赖工厂样本数据和本地化微调,往往面临样本数据获取困难、标注困难、训练时间长、迁移能力弱等问题。通过大模型的泛化迁移能力,可以实现一个模型同时对产品质量缺陷、人员违规操作、零部件装配误差等多种工业场景的快速高效检测。比如,某企业研发的边缘大脑AI质检平台,基于大模型的小样本学习技术,仅需60—100张正常样本、10分钟训练即可形成检测能力,速度几乎是传统有监督AI训练的几十倍,但所需样本量仅为几十分之一。应用场景快速拓展,随着AI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强,解决方案也从定制化向标准化、通用化转变,行业碎片化的问题得到改善,AI工业质检从传统的3C电子、汽车、消费品和原材料等领域逐步向能源、医疗、物流行业拓展。据统计,从2021年到2024年,中国AI工业质检市场规模平均增长率预计超过25%,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亿美元。

三是技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与部署促进了多元异构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算力芯片、大模型等创新产品持续涌现,深度改变IT基础设施和智能产品的技术架构。在终端侧,随着5nm甚至3nm芯片工艺的进步,终端设备逐步普及NPU算力。加速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AI手机和电脑、脑机接口产品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应用,实现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集成创新。如北理工“汇童”、浙大“悟空”具有较强的运动控制能力,优必选Walker、小米“铁大”已实现市场化应用。在边缘侧,低功耗高性能AI芯片可为边缘AI算法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反馈算力,减少网络和云端压力。在制造业领域,通过单一视觉AI设备实现区域安全防控;在交通运输领域,基于边缘AI完成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在云侧,超大规模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海量算力支持,推动云端IT基础设施的算力升级。云服务商不断加大AI算力尤其是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计算的投入,算力体系从传统的CPU计算向GPU和FPGA等多核计算架构转变。

四是智的转型。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突破并深度融入千行百业,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在研发设计环节,人工智能大模型基于强大的泛化能力,通过建模仿真与复杂计算,在材料配比、工艺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度学习,可以降低试错成本,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比如,某生物计算大模型高效实现大规模的小分子虚拟筛选,与传统工具相比,准确率提升40%以上,计算速度提升5倍,1分钟内可计算1000个分子的药物相关性指标,大幅提升新药研发速度。在生产制造环节,人工智能对生产需求、资源可用性、任务优先级等工业调度任务中的复杂流程逻辑进行建模,实现对关键节点的任务分配和智能化调度。比如,某企业基于生产数据和供应链信息,协助优化产线布局、工艺流程和物料配送,减少库存积压和生产停滞,生产效率提高30%。在营销服务环节,人工智能通过整合和检索大量工业逻辑与产品知识,分析历史用户行为和偏好,打造个性化推荐、智能化答疑等功能,向客户提供定制化应用服务。在运营管理环节,大模型可以通过自身强大的推理能力,对市场需求和生产能力等进行预测和优化,实现设计、生产、销售、物流等系统联动,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比如,某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大模型,对供应链中各类别、各模态的数据进行管理和整合,大幅优化物料选型、生产计划、采购管理等过程,向全国4700多家中小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平均提升产能15%。

五是碳的治理。人工智能强化能源流、信息流管理,通过精准预测、实时监控和智能优化,提升能源生产、运输、储存、消费各环节管理效率,助力构建绿色低碳能源系统。优化能源管理方面,在电网系统中,通过智能调度系统的运行优化,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大风能、光伏等可再生绿色能源的使用比重。提升制造过程碳效率方面,针对产品设计、工艺装备升级、生产调度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融合赋能,通过制造过程碳效率管理,有效提升制造过程能源、资源利用率。比如某家电企业通过智能调度和能源管理系统的优化,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电力消耗和水消耗,每年间接减少约5000吨二氧化碳排放。增进碳管理决策水平方面,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模拟和预测等能力,为政府、企业双碳目标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辅助开展碳管理措施效果评估、优化碳管理路径。

六是链的安全。人工智能通过实时监控、预测分析和自动化决策,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效率和响应能力,提高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实现供应链高效管控,人工智能结合智能终端,实时汇集原材料供应、生产进度、运输状况等业务信息,可快速应对突发风险并制定应急响应方案。例如,某IT企业借助嵌入式人工智能实现端到端的全景式展示、分析与决策,实现危急事件的及时响应,将供应链中断事件处理时间从18—21天缩短到几个小时。促进需求精准预测,通过建立差异化需求预测模型,辅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和库存管理,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某头部快消品供应商通过深度积累的行业知识及业务数据,将经验转化为模型特征,融入关键扰动因子,基于时间序列、树模型、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能力进行模型融合,其需求预测工作效率提高3倍,周度预测准确度较人工提升10%,生产成本降低15%,提质增效效果显著。强化预防性风险管理,通过人工智能对供应商状况展开实时监测,提前预警潜在风险,辅助企业及时灵活地调整采购策略,有力保障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某电子集团借助人工智能系统,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风险评估。当芯片供应商出现财务状况波动和产能受限迹象时,系统及时发出警报,迅速启动备选供应商切换机制,并与原供应商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确保生产所需芯片的稳定供应,避免因原材料短缺导致的生产线停滞。

工联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融合创新,取得了初步进展。

一是建设人工智能工业应用供需对接平台。当前平台汇集近1500个解决方案,覆盖十大重点行业、五个关键环节,涉及1200家工业应用企业,800家人工智能服务商,搭建人工智能供需对接桥梁;

二是构建大模型工业语料库。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聚焦钢铁、石化、电力、机械等十大重点行业,构建行业语料库以及提示词语料库,已形成高质量工业数据数十万条,支撑大模型的工业应用与评测。

三是开展工业领域大模型应用评测。针对国内外主流的大模型进行工业领域性能评测工作,当前已为国内外50余个主流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评测,联合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打造并发布中国AI大模型工业知识问答发展指数,研判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发展态势。

编 辑:程琳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