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政策 >> 正文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发布 推动中国制造加速智能化转型
  • 工联网
  • 2025年5月8日 16:56

工联网消息(IItime)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联合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旨在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作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第四版标准体系,《指南》从技术融合、场景应用、产业生态等多维度布局,为全球工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构建新型标准体系 强化技术融合创新

新版《指南》围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三大板块,构建覆盖智能制造全链条的标准体系框架。这一设计不仅强化了标准对智能工厂建设、核心装备研发及工业软件集成的指导作用,还着重推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例如,针对工业软件领域长期存在的数据孤岛和系统集成难题,《指南》首次增设工业软件标准方向,通过统一技术规范促进国产工业软件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环节的协同应用,为提升制造业“软实力”奠定基础。

机器人产业迎发展机遇 技术创新需破局攻坚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11年位居全球首位,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加速渗透至物流、医疗等场景。然而,近期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暴露的运动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反映出我国在传感器、底层算法等核心技术上的短板。专家指出,机器人产业需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加强自主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环节;二是完善标准体系,提升设备兼容性和集成效率;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自适应能力将大幅提升,逐步从“形似”迈向“神似”,推动具身智能(AI驱动的人机协同)成为现实。

智能制造未来路径:标准引领、场景驱动、生态协同

根据规划,到2026年我国将制修订100项以上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鼓励企业主导标准研发,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与此同时,智能制造需依托物流、医疗等优势场景加速落地,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场场有机器人、家家有机器人”的普及化应用格局。在技术层面,需依托国家实验室和龙头企业,集中攻关数字孪生、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中国模式赋能全球工业转型

当前,中国智能工厂建设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核心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不断突破。新版《指南》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正从“标准跟随者”向“标准引领者”转变,通过输出智能制造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为全球工业智能化提供实践范本。未来,中国制造将以标准为牵引、以创新为驱动,持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智慧与力量。

编 辑:程琳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