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技术 >> 正文
标准破冰,智联全球:首项工业5G国际标准开启制造新纪元
  • 工联网
  • 2025年11月4日 21:24

工联网消息(IItime) 2025年9月10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全球首项工业5G国际标准——IECPAS63595:2025《工业网络5G通信技术通用要求》。这项由中国与德国联合牵头,汇聚美、法、日等多国专家智慧研制的标准,不仅填补了工业5G领域国际规范的空白,更标志着全球工业网络发展迈入"有章可循"的新阶段,为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

工业网络作为工业互联网的"神经中枢",承载着设备协同、数据传输、智能决策的核心使命。然而在这项标准出台前,全球工业网络领域始终面临着技术适配与协同的双重困境。

传统工业通信体系早已难以承载智能制造的需求。有线以太网虽稳定却成本高昂、灵活性缺失,在柔性生产线、矿山港口等复杂场景中部署受限;Wi-Fi、蓝牙等传统无线技术则存在时延高(通常超过50ms)、可靠性不足(低于99.9%)的短板,无法满足实时控制、运动控制等核心生产需求。

当5G技术携低时延、高可靠、广连接的特性进入工业领域时,新的问题随之产生:离散制造需毫秒级时延,流程工业求万分之一的故障率,分布式场景要灵活扩展,差异化需求导致技术方案碎片化严重。

更关键的是,设备厂商、运营商、工业企业间因缺乏统一规范,陷入"设备不兼容、数据不通顺、运维不协同"的僵局。跨国制造企业在全球布局中,往往需要适配不同地区的技术标准,大幅增加了部署成本。没有统一标准的工业5G,就像用不同方言交流的工匠,难以共建一座精密的大厦。这种困境使得5G技术的工业价值始终未能充分释放。

在此背景下,IECPAS63595:2025标准的诞生成为必然。作为全球首个聚焦工业场景的5G国际规范,它针对工业环境进行定制化优化,从根本上破解了技术适配难题。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全球工业网络建立了一套可共享、可兼容的"通用语言",其技术规范覆盖了工业5G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与核心维度。

在这项国际标准的研制过程中,我国的核心引领作用清晰可见。作为联合发起方,由丁露博士担任项目负责人,全程主导关键技术方向的制定;仪综所联合中国移动、华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龙头企业形成"产学研用"协同体,将国内丰富的工业5G实践经验转化为国际标准内容。

这种引领地位源于深厚的技术积累。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5G基站数量与用户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为工业5G技术的测试与场景验证提供了充足土壤。在3GPP等国际组织中,我国企业贡献文稿超万篇,主导了众多标准项目,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能力链条。当前,我国已在全球5G发展中成为"需求的制定者、关键技术的引领者、标准的主导者",这种实力在工业5G标准制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此外,我国并未将标准制定变为"独角戏",而是联合德国等制造业强国与美、法、日等技术发达国家共同研制。这种开放协作的模式,既吸纳了全球产业智慧,确保了标准的国际通用性,也通过输出“中国方案”,推动全球工业5G产业链协同发展,彰显了"互利共赢"的标准制定理念。

首项工业5G国际标准的发布,不仅是技术规范的成熟,更是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它终结了工业5G应用"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为工业互联网构建了统一的技术底座。当工厂的“神经网络”实现全面无线化、智能化,一个更具韧性、更高效、更以人为本的智能制造时代,正加速照进现实。

编 辑:胡锦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