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近日,在接受通信世界记者专访时,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顾问张新生就当前6G的发展现状、国际标准制定格局、以及AI赋能通信网络的趋势发表了深入见解。他指出,当前6G仍处于标准制定的初始阶段,国内产业界参与积极,但不应盲目将其定义为“元年”,更应着眼长远、稳步推进。
推进标准从“国内研究”走向“国际主导”
张新生表示,尽管全球已开始围绕6G标准进行初步讨论与研究,但从国际标准制定进度来看,尚未真正进入全面启动阶段,因此“6G元年”的提法并不准确。“我认为目前最多只能说是初始阶段,真正的‘元年’,应该是枪声响起、全面启动的时候。”他指出,目前国内外产业界对于6G的认识和推进节奏存在差异,有人主张加快节奏,有人则认为应先将5G与5G-A(增强型5G)深耕到底,为6G奠定扎实基础。
张新生特别强调,目前3GPP标准化组织仍将主要精力集中于5G-A的技术演进,5G-A在多个关键技术方向上的突破,如通感一体化、AI驱动网络优化等,已在为6G技术愿景的实现提供基础性支撑。
谈及标准制定的目标,张新生指出,通信行业的标准工作从来不是为国内“自娱自乐”,而是要走向国际,争取成为被全球广泛接受的“国际标准”。“所谓国际标准,是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促进本国和全球产业发展。”他说,“我国在2G到5G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逐步从跟随者走向了主导者,6G必须延续这一轨迹。”
目前,国内已成立多个6G相关的研究机构和标准研究组,旨在针对网络架构、频谱方案、AI驱动网络等关键方向进行基础性研究,并为未来在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中的提案做好准备。
6G的三大愿景已明确,技术路线仍存分歧
张新生介绍,当前国际社会已通过ITU-R发布了6G愿景文档,确立了“泛在智能”、“融合物理与数字世界”、“可持续发展”三大场景,以及支撑这些场景的若干关键能力和技术方向。这些愿景与方向构成了6G发展的“蓝图”。
但在关键技术路径上,业界仍存在较大分歧,尤其在网络架构层面。例如,关于“RAN(无线接入网)如何演进”的讨论,业界有ORAN、AI-RAN等多种提法,在网络软化、AI原生等领域,国际各大组织和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角力不断。“过去我们说C-RAN,现在CSI-RAN出现了,未来AI-RAN是否成为主流?这还需要全球产业界在技术与标准上进一步博弈。”他说。
AI正成为引领通信网络演进的重要力量。在2024年巴塞罗那MWC上,多国共同发起AI-RAN联盟,推动AI作为网络原生能力融入通信架构。“过去我们讲AI for Network,现在已经是Network for AI了,未来更是AI-defined Network。”他认为,AI平台将成为推动通信网络软化、智能化、模块化的关键枢纽。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标准中体现AI能力、形成可实现的网络架构,是当前6G标准制定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AI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它对通信架构带来的重构力量不容低估。”张新生提醒。
标准合作面临挑战,但“互联互通”仍是共识
对于当前国际局势下的标准合作前景,张新生坦言,地缘政治确实对通信标准的全球协同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互联互通”的行业共识依然强大。“通信标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实现了全球的连接,如果通信不能互通,任何国家的产业都难以独善其身。”
他认为,中国在推动6G国际标准中依然应发挥积极作用,坚持技术中立、合作共赢的原则,确保在下一个通信时代继续占据技术和话语权优势。
“6G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在前期积累、技术验证、产业协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张新生总结道。他呼吁产业界保持理性预期,把握好5G-A与6G的衔接节奏,把技术创新落到实处,切实推动我国通信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