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一辆没有方向盘的巴士在无锡街头自如穿行,遇到红灯平稳停下,与前车始终保持安全距离。
在无锡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园,记者亲身体验了无人驾驶巴士。车内没有传统驾驶座,只有舒适的乘客座椅和实时显示周围路况的屏幕。车辆自主识别交通信号灯、规避障碍物,应对复杂城市路况。
这些无人巴士正是无锡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示范项目的缩影。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首批“双智”试点城市,无锡正将智能网联汽车从概念开进现实。
亲身体验:无人驾驶融入日常
“车辆即将启动,请您坐稳扶好。”随着语音提示,记者乘坐的自动驾驶小巴缓缓驶出。安全员坐在车厢后部,监控着车辆运行。车辆行驶平稳,提前感知到前方红灯,开始平缓减速,没有任何急刹感。
在无锡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区内,无人驾驶小巴通过车身周围360度无盲区感知,不仅能实现行人车辆避让、自动变道、红绿灯识别等基本功能,还能应对超过10万个城市复杂交通场景。
目前,无锡已形成包括50辆无人巴士、72台配送车的多场景应用矩阵,定制通勤专线上座率高达90%。
这些智能网联汽车已在无锡安全行驶超过150万公里,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真正从实验阶段走向规模化应用。
应用场景:多元探索全面开花
除了载人交通,无锡在无人物流、无人环卫等领域同样取得突破。据介绍,在环卫清扫方面,文远知行、仙途智能等已成为无锡市经开区、锡东商务区常态化环卫清扫运营商,融合应用自动驾驶环卫车辆覆盖超过350万平方米街区。
在物流运输领域,无锡综合保税区、上汽大通工厂及周边道路上,21辆自动驾驶卡车正为多家智能工厂提供物流服务,有效提升了区域供应链的自动化水平。与此同时,无人配送车在各大园区内频繁穿梭,通过自主路径规划与实时避障,实现了精准配送,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末端配送场景中,京东、白犀牛、文远知行、九识、新石器等6家国内头部无人车企业已在无锡实现商业化落地,与顺丰、圆通、大润发、盒马鲜生等物流及零售企业合作,投入近400辆无人配送车,构建起高效、低碳的城市末端配送网络,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护航:立法先行构筑优势
无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前瞻性的政策支持。
2025年9月,江苏省发布了《无人驾驶装备商业示范应用工作指引(试行)》,该指引明确了无人驾驶装备的商业示范应用需遵循创新引领、包容审慎、应用牵引、安全有序的原则,为无人驾驶装备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明确规范。
2025年3月,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门联合修订了《无锡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准入与上路通行管理实施细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更早之前,无锡在2022年率先出台全国首部车联网专项法规——《无锡市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创下多个“全国首次”。
这部条例首次将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纳入道路建设工程范畴,首次提出推进建设统一的市级车联网数据管理服务平台。
技术突破:车路云一体化落地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坚实的数字基建支撑。
在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集中发布了中国移动牵头完成的无锡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项目成果。
该项目依托5G-A“四融合”技术方案,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全城、全网、全覆盖的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工程,并获2025物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成果评选金奖。
中国移动在无锡打造的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融合组网方案,以5G网络为基础,通过5G+C-V2X融合组网、边缘智算供给等技术,实现了云网服务的全城覆盖。
相比传统方案,该模式有效降低算网设施成本近46%。
项目中采用的自研智能5G路侧单元具备车车/车路通信与边缘算力服务能力,为车侧、路侧提供边缘AI模型算力及低时延、高可靠的数据交互服务。
这套系统支持行人鬼探头、自动紧急制动等多样化AI应用场景,保障了城市级50毫秒低时延与99%可靠性的服务目标。
作为首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无锡已高质量完成市区全域2675个路口的红绿灯信号上车及30000余个交通标识的网联化改造,为乘用车、出租车、公交车等提供信号灯信息提示等服务。
道路与云端信息的协同使得车辆制动更精准、绿波导引更顺畅,实现了平均拥堵时长缩短15%,高峰通行效率提升12%的效果。
从最初的技术测试到今天的规模化运营,从单一场景到多元应用,无锡正以实际行动证明:车路云一体化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可落地、可推广的城市级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