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eSIM技术作为一种将传统SIM卡功能电子化并直接嵌入设备芯片的解决方案,已在全球116个国家的近400家运营商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与国际推广进程相比,该技术在我国智能手机终端上的普及相对滞后。此次三大运营商同步获批开展手机eSIM商用试验,被视为打破僵局的关键一步,为国内eSIM产业的整体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其中,中国联通在9月率先获批,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紧随其后10月落地。作为eSIM技术推广的先行者,中国联通自2015年启动技术研发,至今已积累十年技术经验。截至10月13日,其全国手机eSIM业务预约用户已突破5万,反映了市场对无卡通信的迫切需求。
随着三大运营商eSIM手机商用试验的获批,苹果宣布,中国大陆的顾客于10月17日早9点起可预购iPhone Air 机型,10月22日起正式发售。
曲折之路:eSIM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重启动因
eSIM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回顾发展历程,早在2017年,国内运营商便开始试点eSIM业务。2018年,中国联通率先在六个城市开启“一号双终端”试商用。2019年,中国移动也启动了七个城市的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非物联网设备)试商用。
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批复三大运营商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然而到了2023年,三大运营商却先后发布公告,以“系统维护升级”为由,暂停受理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及独立eSIM卡的办理申请。
eSIM业务在国内进入长达两年的沉寂期,其核心症结何在?
“我国手机eSIM推广滞后,并非技术不成熟,核心症结在于安全风险与监管适配的双重考量。”中国信通院数安智库专家曾令平分析。
eSIM推出早期,在流程规范和技术上存在一些漏洞,有些不法分子利用OTA漏洞,通过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eSIM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和垃圾短信群发,这对反电信网络诈骗、反跨境犯罪等监管工作,发起了挑战。
此外,对运营商主导权的影响也是一大原因。eSIM卡是无实体卡的,这种交付形式降低了运营商在传统SIM卡实体交付中涉及到的制卡、包装、物流和仓储成本。
但是,SIM卡代表了用户和单一运营商的契约关系,而eSIM减弱了这种契约关系,用户换网更加方便,对运营商来说意味着用户更容易流失,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
破冰时刻,苹果倒逼与AI浪潮推动
2025年,eSIM在中国市场重启,被外界看作是在“AI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顺势而为的改变。
iPhone Air的发布成为关键推动力。这款仅5.5mm厚度的手机由于机身太薄无法安装实体SIM卡槽,必须采用eSIM方案。如果国内没有eSIM业务,就无法使用iPhone 17 Air,这促使产业链加速eSIM商用的进程。
终端厂商的需求在eSIM的重启之路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智能手机无卡化的趋势不可逆,谁能快速实现对智能手机eSIM的支持,谁就有可能在运营商的消费者竞争中领先对手。
另一方面,AI时代对全时连接的需求也成为eSIM推广的加速器。
随着AI技术崛起,服务需要无处不在的蜂窝网络支持,eSIM嵌入终端后可实现“即买即用”,成为服务AI的必要组件,推动其进入快速增长期。
当前,我国eSIM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完整产业布局,涵盖芯片设计制造、模组研发、平台服务、终端设备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主要领域。
芯片设计制造环节,紫光同芯、华大微电子等国内企业具备较强技术实力,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消费电子和物联网设备。这些本土厂商的崛起,正改变以往由国外厂商主导的市场格局。
对于终端设备厂商,eSIM带来的好处更为明显。取消SIM卡槽可节省空间,为设备轻薄化设计铺平道路。同时,eSIM还有助于提升设备防水防尘等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误区与真相:eSIM认知偏差
随着eSIM手机正式登陆中国市场,澄清认知误区尤为重要。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丰伟指出了十大常见误区。例如:
eSIM卡没有“卡”,只有数据?实际上,eSIM有卡,只是形态不同。其核心用户数据均存储于专用安全芯片中——该芯片具备物理形态,且直接焊接于手机主板,是终端硬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eSIM卡看不见摸不着,总感觉不安全?事实上,eSIM无论是技术架构还是物理形态,安全性均优于传统SIM卡。
eSIM技术是国际标准技术,因此国内外完全一样?不对!实际上,虽然eSIM是国际标准,但各国管理政策不同,国内的eSIM服务在安全管理方面有相关规定,确保eSIM手机在国内规范、稳妥发展。
eSIM手机是机卡一体,换机很麻烦?误区,可将原设备中的eSIM卡数据迁移至新eSIM手机,也可随时申请将eSIM转为实体SIM卡(适配传统SIM手机)。
eSIM在中国的落地并非一蹴而就。行业人士认为,eSIM在国内的落地像是一场“渐进式”的试验,短期内无法完全取代实体SIM卡。
不过,eSIM将与AI、5G-A等技术充分结合,降低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功耗,并满足行业应用毫秒级网络连接时延需求。未来,将有更多的消费电子产品会采用eSIM技术,其渗透率将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