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网消息(IItime)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如何有效管理网络风险、提升社会整体“网络韧性”,成为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企业风险管理前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背景下,网络安全保险作为网络风险转移和事后保障的重要制度安排,正日益受到关注。
2023年,工信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试点先行,推动网络安全保险标准化、市场化发展。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保险+安全”联动机制,但从实践看,网络安全保险仍面临定位模糊、产品杂乱、数据支撑不足、服务能力弱等多重挑战。要实现网络安全保险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标准、机制与生态的协同创新。
一是明确网络安全保险的国家战略定位。当前,网络安全保险仍主要被视为市场机制下的风险管理工具,其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战略作用尚未充分凸显。受顶层设计缺失影响,地方政策碎片化、试点成效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保险+安全”协同合力,也难以有效应对大规模系统性网络安全事件。可将网络安全保险纳入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数字中国建设规划等核心战略文件,明确其作为提升国家数字韧性的重要制度支柱。同时,设立国家级网络安全风险准备金或再保险机制,增强保险体系抵御极端风险的能力。可推动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由网信、工信、公安、金融监管等共同参与,实现“政策—监管—产业—保险”四位一体的统筹治理格局。
二是构建保险与数据治理、产业政策的协同机制。网络安全保险产品的设计、定价与服务高度依赖网络安全事件数据。然而,目前相关数据分散在企业、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之间,缺乏统一归集和合规使用机制,极大制约了风险建模、精算定价与事故核查的效率和精度。可建设“网络安全事件共享平台”,在确保合规、匿名脱敏的前提下,实现保险机构与安全企业的数据共享。鼓励将保险纳入企业安全合规考核体系,推动企业从“被动投保”走向“主动管理风险”。同时,明确数据授权、存储、传输的边界与责任,降低机构数据使用风险,提升市场信心。
三是形成“公共服务+市场机制”的协同供给格局。网络安全保险具有显著的外部性与公共产品属性,单靠市场机制难以支撑其长期发展,尤其在中小企业领域,保费敏感性高、投保意愿低,需借助公共政策“托底”和财政机制“引流”。可在重点城市开展“基础性保险池”试点,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最低限度的风险保障;在数字政务、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领域探索推行强制投保制度,将网络安全保险作为项目准入门槛。建立政策性再保险机制,为商业保险公司分担超额赔付风险,增强市场供给能力。同时,地方财政可通过奖补、税前扣除等方式,降低企业投保成本,推动“应保尽保”。
四是推动保险产品标准化与责任明晰化。当前网络安全保险产品设计高度异质,特别在责任范围与免责条款方面差异巨大,企业难以辨别保障效果,也难以比较价格与服务,制约了市场规模扩展。可制定网络安全保险产品基本规范,明确产品术语、核心责任范围、典型免责事项及索赔流程。通过产品指引提升条款通俗性与透明度,降低中小企业投保门槛。通过产品标准化,促使市场在规则基础上良性竞争,减少误导性营销与理赔纠纷,构建消费者友好的产品体系。
五是建设数据驱动、分级定价的科学机制。定价机制是保险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但目前多数产品仍依赖“粗放估算”,缺乏风险精算支撑。不同企业、行业的风险异质性被忽视,导致“优质客户被高估、风险客户被低估”,形成逆选择和市场失衡。可建设“网络安全事件数据库”,分类收录攻击类型、企业受损等级、恢复周期等维度,为定价提供客观数据基础。支持保险机构与安全企业联合构建“企业攻击画像系统”,结合实时威胁情报与企业特征,动态调整保费。进一步引入大数据与AI建模技术,综合企业防护能力、响应速度、历史事件等指标,评估其“网络韧性等级”,实现“风险越低、保费越低”的定价激励机制。
六是打通安全评估、承保与理赔的闭环机制。目前,网络安全评估体系与保险业务割裂,缺乏统一标准与评估工具,导致保险公司无法有效识别客户真实风险,也难以在出险后快速完成责任判断与理赔核查。可分行业、分场景建立“网络安全评估分级制度”,将评估等级直接与保险承保条件、保费水平挂钩。开发标准化的“风险评估与理赔工具包”,涵盖日志分析、攻击取证、责任判定等模块,支持由保险机构或授权第三方执行。此举不仅有助于事前识别风险,也有助于建立“保前评估—保中监测—保后理赔”闭环流程,提升保险信任度与理赔效率。
七是完善“保险+安全”服务生态体系。网络安全保险作为综合服务产品,涉及投保、评估、安全响应、合规指导、理赔等多个环节,当前尚缺乏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专业机构。保险公司普遍技术能力不足,安全公司不熟悉保险流程,企业在实际出险中往往面临协调难、取证难、理赔难的“三重困境”。可推动建设“保险+安全”混业服务平台,鼓励网络安全企业与保险机构合资设立中介服务机构,打通评估、技术响应与理赔链条。建立服务标准与流程规范,如事故响应时限、初步报告提交要求、法律顾问介入机制等,提升服务透明度与专业性。同时,对具备应急响应、法律咨询、合规培训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予以认证,并纳入行业推荐目录,供企业自主选择,提升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