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 >> 头条文章 >> 正文
我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到哪个阶段了?
  • 工联网
  • 2021年9月8日 16:11

工联网消息(IItime)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不断壮大,2020年产业规模已然达到了9164.8亿元。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中,“5G+工业互联网”是绕不开的一环,其不仅是5G融合应用的主阵地,更是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主战场。

5G融合赋能效应凸显,5G+工业互联网发展呈四大阶段

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对于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国家也给与了大力支持。今年年初,工信部印发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此外,7月十部门还联合印发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也将加速5G改造工业内网进程,推动“5G+工业互联网”服务于生产核心环节。

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如工业自动化等工业短板的提升和工业装备提供了新机遇。应用是工业互联网最主要的方向,需要将其做深做实,从打造“样板间”到向每一个行业领域进行拓展。

目前,全国各地均已开展“5G+工业互联网”探索,5G+工业互联网在建的项目已经超过了1500个,项目涉及138个钢铁企业、194个电力企业、175个矿山、89个港口,5G融合赋能效应日渐凸显,加速助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从“绽放杯”5G应用大赛的数据可以也看出,我国5G+工业互联网应用正在全国范围快速推广,5G+工业互联网参赛项目数量从2018年330个增长到2020年4289个。

在打造“样板间”的过程中,我国已形成了1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并在采矿行业、钢铁行业、电力行业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应用。

据工信部印发的《“5G﹢工业互联网”十个典型应用场景和五个重点行业实践》显示,5G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故障运维、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等工业环节的结合,已经形成了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1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

5G+工业互联网的崛起浪潮,也让业界对于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到了哪个阶段感到好奇。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应用创新中心副主任、5G产业方阵行业应用组主席杜加懂表示:“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处于起步阶段。2016年到2018年是准备阶段;2018到2020年产业刚刚起步,涌现了大量应用,产业界都在大力投入并持续探索,为预热阶段;从2021年到2023年为起步阶段,产业分批成熟,逐渐探索可商业化落地、可规模发展的一些应用;2023年到2025年为规模化成长阶段,生产将实现智能化。”

5G标准逐步冻结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梯次落地

5G+工业互联网应用从“样板间”到“商品房”,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不只取决于5G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更与5G标准的冻结息息相关。目前5G已可支持毫秒级空口时延,能够满足如港口、采矿、钢铁、建筑、仓储等行业垂直行业的远程控制、无人控制等场景需求。5G R16标准进一步面向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将有力支撑工厂生产线内网控制、机器人控制、运动控制等低时延高可靠业务。

随着5G标准的逐步的冻结,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也将呈现梯次落地。杜加懂指出,2020-2021年,在5G R15版本网络下,工业互联网主要应用包括5G加机器视觉、5G+VR/AR辅助装备,5G/超高清视频等大带宽类业务;2022-2024年,低时延、控制类等业务逐渐开始小规模使用,届时R16版本的5G网络开始逐渐成熟,5G+AGV、5G+远程控制等应用逐渐成熟;2025年以后,随着3GPP R17及以后版本网络的成熟,中高速低成本物联网业务开始规模使用。形成基于3GPP的mMTC业务的技术成熟和产业成熟。

5G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还需要产业界进行进一步探索。中国电信政企工业事业部总监仲肇中指出,在ICT领域,5G还没有完全改变行业原有的建设模式并提供相应的软件产品,有很多产品没有考虑到5G技术的特点以及给企业管理生产带来的变化。在相应配套的软件、技术、维护体系等方面,很多传统ICT厂商准备不足。此外还需重视安全和成本问题,尽快实现应用的规模复制。

同时,我国工业门类众多,企业所处阶段不同,需求差异性大,个性化更为突出。“5G+工业互联网”必须与工业特有的技术、知识、经验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生产监测、远程服务、智慧物流等基础环节向数字化研发、机器视觉检测、精准设备控制等关键环节延伸,这一过程复杂性高、难度大,需要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充分调动产业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打好“团体赛”。

编 辑:吕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