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移动转售业务全球发展峰会 >> 精彩现场上午 >> 正文
信通院陶承怡:当前移动转售业务发展存在三大难题
  • 工联网
  • 2022年8月18日 21:06

工联网消息(IItime) 2022年8月18日,“2022移动转售业务全球发展峰会”在郑州召开。会上,通信世界全媒体联合中国信通院发布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发展报告》)。中国信通院专家陶承怡对《发展报告》做出权威解读。

上半年移动转售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増长50%

《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移动转售行业收入累计达20.7亿元,同比增长16.9%;收入正增长的企业数量为22家,较去年减少7家。从单月收入看,3-5月行业收入保持在3.6亿元左右,6月回落至3.4亿元;单月同比增速3月到达峰值30.7%,之后逐步下滑。

盈利情况较收入情况相对乐观。2022年上半年,移动转售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増长50%,平均收入利润率达到8.9%,较去年同期上升3.1个百分点;共有32家企业实现累计盈利,较去年再増2家。

成本方面,2022年上半年全行业运营成本同比上涨10.2%。各成本细项中,人工成本上涨最快,同比增长14%;网络租赁成本、营销成本均上涨10%左右;固定资产折旧同比下降20%。

用户方面,截至2022年6月底,移动转售在网用户规模达8007万户,较2021年底减少1011万户。其中,出账用户3675万户,较2021年底增加149万户;活跃用户3142万户,较2021年底增加225万户。

具体细分业务来看,上半年话音业务量增速延续了上年末反超基础电信企业的趋势,各月去话时长增速均大于基础电信企业10个百分点以上。2022年上半年,全行业去话通话时长累计34亿分钟,同比增长14.0%。活跃用户平均MOU为19分钟,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

短信业务量延续下滑态势。2022年上半年,移动转售用户短信发送总条数为20.0亿条,同比下降7.1%,降幅较前两年趋缓。2020年二季度以来,移动转售企业垃圾短信治理整体效果尚可,除个别月份外,各月短信发送量基本保持负增长。2022年上半年,除4、5两月出现反弹外,其他月份短信发送量均保持负增长。

流量增速大幅下降,DOU再度出现横盘。2022年上半年,移动转售用户总流量达34.1万TB,同比增长16.4%,增速显著回落,低于同期基础电信企业3.8个百分点;6月份流量同比增速仅2%。

流量资费与上年持平,价格优势缩小。2022年上半年,移动转售企业平均流量资费保持在2.0元/GB水平,同期基础电信企业平均流量资费下降至2.7元/GB,两者之间的资费差较上年缩小。

移动转售业务发展中存在三大难题

陶承怡认为,当前移动转售业务发展中主要存在三大难题:一是增长点和增长空间的问题;二是业务模式和创新选择问题;三是不良信息治理问题。

● 移动转售业务的后续增长点和增长空间在哪里?

目前,国内移动通信个人用户市场接近饱和,5G用户迁转年新增用户规模尚不足5000万户,“双卡”几无増长空间,加之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及广电的强势来袭。相较转售企业而言,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和广电具有家庭宽带的捆绑优势,以及渠道把控优势,这是转售企业所不具备的,因此市场竞争形势十分严峻。

转售行业的增长空间究竟在哪里?从大的环境看,三大运营商物联网用户今年上半年的规模已经接近移动个人用户的规模,基础运营商收入增值更多是面向企业市场以及新领域。因此,陶承怡认为,新赛道就在眼前。

● 移动转售企业的业务模式和创新如何选择?

目前,移动转售企业的渠道代理模式仍十分传统。基于码号的创新以及平台类创新均由于外因掣肘而导致无法实现。

除开外部因素,创新还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可投入的研发资源,以及企业对创新成本和业绩见效时长的忍受度。创新是一条比较难走的路,如提供必要的网络能力、新业务经营资质,有多少移动转售企业会选择创新?结果难以预料。

● 不良信息为何屡禁不止?

陶承怡指出,这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诈骗电话被举报量2864件,2019、2020连续两年举报量均在7000余件左右,2021年进一步上升至1.2万件。相关部门采取严监管措施后,今年上半年举报量累计3076件。业界需要思考,如何在发展合规方面找到平衡点,或两者兼顾。

展望未来,陶承怡指出,移动转售行业已进入转型发展攻坚期。个人用户市场增长见顶、信息安全监管压力持续加大、新的竞争主体入局以及码号资源收紧,靓号收益减少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传统业务模式创新动力不足。对此,陶承怡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快移动物联网转售试点落地。操作上稳妥有序、分批推进,鼓励优秀企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二是推动基础电信企业进一步加快增值业务和创新赋能相关网络能力,以及物联网卡安全管控能力开放。

三是优化不良信息治理措施。加强措施针对性,避免打击面过宽,过惩不相当。适时调整通报、处罚标准,优化监管导向。

编 辑:刘艳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