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滚动 >> 正文
工业互联网硬核来袭 如何解中国制造之痛?
  • 财经
  • 2020年1月7日 17:06

针对不同的场景,树根互联灵活处置,或先软后硬,先把基本的系统软件配齐,或先硬后软,先把基本设备连接起来,然后再配置所需的操作系统,有时又齐头并进软硬兼施。而对于那些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尚处于裸奔状态而又有着强烈“上网”意愿的小微企业,树根互联有时候采取土法上马的办法进行赋能,比如给一些老设备安装上电表并连接到后台,以“变相”达到监测机器能耗及运转状态的需求。这对于已经能够对三一重工出口海外的工程机械进行远程运维的树根互联而言,不无牛刀杀鸡之感,但树根互联依然不放弃这样赋能的机会和其中蕴含的商机,并希望随着客户的不断成长能收获更多的发展红利。

同样标榜大小通吃的阿里工业云,更强调自己的平台作用,并明言通过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来提供各种工业应用。阿里工业云将自己的supET平台视作数据中台,既可以给大企业使用,也可以给小型企业使用。在阿里工业云看来,大型企业几乎所有的系统都有,ERP、MES等自不待言,工业链协作平台和与电商平台的连接也都一体具备,而supET就是提供一个底座部分,把这些平台很好地连接起来,真正打通各个业务系统,然后让数据在这个中台里面去沉淀。

这一点看起来和浙江中控的superOS有相通之处,但与长期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浸淫的中控不同,阿里工业云强调自己做工业互联网平台,定位于建平台,建生态的角色,就是更多提供IaaS和PaaS能力,而上面所有的应用,主要通过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来解决。有了强大的平台生态能力和各行各业合作伙伴提供的应用,阿里工业云就可以给中小企业提供所谓的数字化工厂,让用户直接导入其数字化工厂APP,就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来使用阿里工业云的平台、算力和与行业伙伴开发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和需求的多样,一些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只提供预集成软件和操作平台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也能觅得一席之地。这或许正是中国工业互联网演进的迷人之处所在。

优势、挑战与官民合力之道

应该给市场更多耐心和空间,让拥有不同资源禀赋、技术沉淀和创新路径的市场主体更多发挥自身能动性,令相关IT、OT、CT企业在市场比拼中实现协同创新的更优组合

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和水平,无疑都既受益于亦受限于自身的工业发展水平和互联网发展现状,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突出优势在于,我们的工业基础相对雄厚,有一定的自动化水平,应用场景多,而且因为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企业都有,市场需求多元,市场规模巨大。而从互联网端来看,阿里、腾讯等消费电子平台和游戏软件供应商在算力和云平台构建方面又各有擅长,再加上中国物流行业较高的智能化水平,遂令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图景和演进路径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从侧面再次证明了市场演进的魅力和非计划性协同创新的有效性,比如阿里等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大展身手的一天。而中控等传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公司也因为IT端的异军突起而得到更大的协同效应。

对于正在面临全球生产重组的中国企业而言,中国式工业互联网的崛起,对于产业外迁背景下生产链和价值链的掌控不无裨益,而工业互联网所带来的远程运维和管理优化能力的提升,也对正在奋力开拓海外市场的机电设备企业提供了巨大助力。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对于中小企业的赋能,将加速中国经济的升级换代和新旧动能的转换,由此拉动的软硬件和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为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中国经济提供可靠的逆周期支撑。

工业互联网的演进将给中国制造业图景带来巨变,强者愈强的头部效应将愈发突出,能否搭上工业互联网浪潮这班车本身,就将决定企业的命运,从而起到汰弱留强去除过剩产能的效果。

与此同时,人们也要充分意识到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宏观层面,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导致总需求不足,这给那些技术水平偏低,研发投入不足,挣惯了快钱的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带来了雪上加霜的效果,使其更加捉襟见肘,难以对急需的技术升级进行必要的投入。而全球化退潮引发的政治和经济民粹主义,又将加大各经济体间的政经摩擦,为全球价值链和生产供应链带来波动,并妨碍产业协作和信息科技领域的协同创新。

在工信部专家看来,工业软件也罢,工业APP也罢,最重要的是把不同行业的技术、经验、工艺、文化、管理,这五个要素糅合进工业机理模型中去,从而形成有针对性的不同的行业应用。享有后发优势的中国制造业将产业跟随和技术转换的能力几乎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业界在工艺积累、工艺流程的定型和传承、沉淀的工业数据的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关专家曾经慨叹,如果脱胎于富士康的工业富联是一家大陆企业,则中国工业互联网的赋能效应就不可同日而语。接下来,面临全球生产链的重组,如何应对制造业的外迁可能带来的工业集群优势的削减和工业场景的窄化,如何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继续紧跟国外先进制造潮流,继续积累自身优势并加以转化,是中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而在互联网方面,尤其是软件和操作系统层面,如何平衡自主可控与开放先进之间的张力,如何既要发挥本土优势,又要坚持对外开放继续紧跟国际领先潮流和标准,在AI、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不陷入被脱钩的境地,也是不容轻忽的挑战。

据工信部相关专家介绍,近年来一直汲汲于再工业化的美国提出了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五条战略,包括不断开发先进制造新技术、不断培训先进制造业新员工、打造弹性供应链、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等。本身就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制造业如此励精图治,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新的强有力挑战,警醒我们要快速推进工业互联网。

当然,面对种种挑战与压力,相关部门与企业又不能乱了阵脚,甚至用力过猛。正确的做法依然是既要有紧迫感,又要量力而行顺势而为,而不能大干快上,搞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最后效果了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最大的挑战依然在于如何更有效发挥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的优势,将国家战略和市场进行更有效的结合,以市场化的力量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并充当变革的主力,让市场和政府更好形成合力。

经验证明,在以往的历次技术变革中,比较合理的政府的角色主要在于提升意识,加强协同,树立标杆,财政支持,比如通过树立标杆工厂和开现场会的方式,形成一种知识社群和定期的互相交流机制和平台,提升企业主的相关意识,并提供对接相关供给商的机会。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工业互联网建设有紧迫感,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举措,投入了很多资源。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央部委层面或多或少存在口号过多,节奏过快的问题,从两化融合、到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制造,再到工业互联网,多少让下面有点赶不上趟的感觉。而地方政府则存在参与有度和引导有方的挑战,比如政府的补贴如何用在刀刃上,如何有效杜绝骗补现象,如何从简单的财政输血转向可持续造血等等。

岁尾年初,关于中国合意增长率的争论引发了人们诸多关注。抛开具体的数字指标,一个重要的共识是,未来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则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意味着政府应该减少在经济事务中的参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重中之重的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尤其需要政府与市场建立合意的合作模式,这其中消除所有制歧视,建立真正的竞争中性原则尤为重要,不能因为自主可控做大做强的情结而有意无意间将资源的天平向国字号企业倾斜。

多少事,从来急。面临全球需求疲软和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各级政府和诸多企业寻求转型升级突破口的急迫之情可以理解,这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前行的宝贵动力。但业内人士强调指出,越是如此越要保持战略定力。

具体到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而言,更重要的不是急于总结模式和树立标杆并尽快推广,而是应该给市场更多的耐心和空间,让拥有不同资源禀赋、技术沉淀和创新路径的市场主体更多发挥自身能动性,令相关IT、OT、CT企业在市场比拼中实现协同创新的更优组合,进而实现中国特色工业互联网的突围之路。

编 辑:向坤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