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制造 >> 正文
上海工业互联网,以技术助力复工复产
  • 文汇报
  • 2020年4月7日 10:44

工联网消息(IItime) 疫情让国内制造业经受了一场大考,面对返岗延迟、物流受阻、原材料供应难等问题,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产物,通过连接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有效助力复工复产。

上海是国内工业互联网的高地,拥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平台与服务商。两个月来,本地代表性企业各施所长,帮助全国的制造型企业复工复产,以技术的确定性对冲疫情的不确定性。

连接“断点”

几周前的一天,东北某航空专用机床企业忽然遭遇设备故障,但由于交通受阻,要让常规维护体系正常运转,困难重重。好在这家企业、这台设备已接入“智能云科”平台。通过平台提供的远程维护工具,远在上海的工程师和当地工作人员完成了一次跨越千里的携手合作,成功消除故障,重启设备。

总部位于上海的“智能云科”是国内工业互联网界的代表性企业,它所运营的装备服务平台让数万台机床有机会参与一场“超级群聊”。两个月来,该平台始终保持敏捷的响应能力和扎实的服务能力。统计显示,疫情以来登入平台的3万余台设备运行平稳,所属企业的生产几乎未受影响。

在产业链遇阻甚至中断的情况下,工业互联网或许是最适合扮演桥梁、纽带等应急角色的。这种“挺身而出”,使得上海工业互联网企业在疫情期间具备了某种英雄色彩。

电机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核心,电机转不转,能极大影响复工复产。防疫期间,上海电科集团的电机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Motor365,通过对电机健康状况的持续跟踪和服务资源的精准匹配,“8小时内到场”的维护网络从未失效,全国有百余家电机厂避免了不必要的停工。

为帮助受返岗难困扰最严重的建筑工程行业,上海电气通过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星云智汇”,打造出“智砼集采”系统,为工地提供下单、排产、监控、质检等一系列智能服务,相当于在无形中为其补充了一批“隐形员工”,部分化解用人荒。

做好“加法”

上海工业互联网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市经济信息化委介绍,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全市培育形成了上海电气、海尔COSMO、威马等十多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居全国第一梯队。研究显示,工业互联网带动全市企业平均实现降本7.3%、提质6%、增效9%。

特殊时期,虽然工业互联网“应急”“托底”作用短期内凸显,但长期来看,它更应该是一个赋能者和创造者。事实上,防疫期间,有不少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找到了新的价值实现通道。比如,“星云智汇”平台上的智慧招标系统,完成各类询价、谈判、采购项目600多个、涉及金额4亿多元。临港新片区的工业互联网创新(上海)中心则开发了质量体系管理分析模块,帮助对方企业缩短40%的问题处理时间,形成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更典型的案例是新能源汽车新兴力量威马汽车。面对疫情,它依然在尝试利用工业互联网做加法、做增量。嫁接上5G、虚拟现实(VR)等技术后,威马建立了一个早期车型的协同评审平台,成都、上海、绵阳等地的专家哪怕相距千里,但只要戴上VR眼镜,就能立即被“拉”进同一间“虚拟评审室”;大家能一起观察设计方案,探讨修改意见;而根据专家反馈,调整了颜色、内饰、几何剖面等的车型,可以迅速“运”到专家面前。

对汽车消费者来说,威马平台也有价值——它打通了从订单到车间的障碍,买家可以从1500种选配方案中挑出中意款型,之后,平台能给工厂“秒级”排产——哪怕是防疫期间,威马定制车型依然能做到三周交付。

注入确定性

工业互联网之所以能成为疫情之下制造业的稳定器和放大器,关键是因为其透明、交互的技术特征和设计机制。用行业专家、智能云科总经理朱志浩的话说,正如“随申码”系统将用户的公共数据进行汇聚和建模分析,实现个人行程透明化,从而重塑了日常交往的确定性;同样,工业互联网也具备类似机制,它能通过数据穿透、业务协同等,助力生产线追溯、供应链透明,从而为制造业发展注入确定性。

在当前,“确定性”或许是最为重要的资源,而能不断创造出确定性的工业互联网,也将顺理成章地成为“上海制造”进一步应对挑战的基础性平台。

在朱志浩看来,疫情相当于为全社会做了一次非常好的工业互联网启蒙。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秘书长王旭琴也认为,此次疫情过后,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步伐势必会加速,同时,企业也会更加坚决地运用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的真正落地,不会仅仅因为一次疫情而突飞猛进,未来还将是一个长期而又务实的推进过程。

市经济信息化委表示,今年,上海将按照国家部署要求,打造工业互联网“升级版”,加快相应的“新基建”进程:一方面,既要推动复工复产跑出加速度,另一方面也要强化疫后成果转化,建设全国领先的工业互联网资源配置、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和开放合作的枢纽。(记者 张懿)

编 辑:向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