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制造 >> 正文
智能制造“生态圈”悄然扩容
  • 经济参考报
  • 2020年9月7日 13:29

江苏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实践表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培育和引进懂生产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发展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从单一军种单打独斗转变为多兵种集团军联合作战,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上海: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落地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落地。

在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端数控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集成验证基地内,一台高约3米、占地约15平方米的数控机床嗡嗡作响。连接机床的电脑屏幕上,机器振动幅度曲线实时推进显现,这是“5G+工业互联网”应用之一,能更好地监测和验证机床稳定性。

产线验证区的机床内设置了38处传感器,如果机床出现故障,设备振动幅度等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就会发生变化。参与相关应用部署的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项目经理姜虎成介绍,这些信息都是高频数据,单个传感器每秒钟就可能产生数兆的数据,数据传输还需完整流畅不能“丢包”,5G网络大带宽和低时延的特性恰好能满足产线监测和验证需求。

依托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边缘计算网关和工业边缘计算管理平台,动态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过网关侧过滤后,通过5G网络实时上传到边缘计算云平台分析处理。

在这处约1万平方米的厂房里有很多“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接入5G网络的3台AGV小车分别能自动拾取、搬运材料及送检产品;工厂引入数字孪生系统,实时反映部分生产线的运作情况;接入5G网络的摄像头实时采集工厂场景并上传至安防平台,及时提醒相关人员安全着装等;引入企业专网,位于上海临港和山东枣庄的两处工厂可以实现时延为毫秒级的视频通信。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已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钢铁化工、航天航空等重点领域300多家企业创新工业互联网应用。未来三年内,上海将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余晓晖说,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在垂直行业的覆盖更加全面,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模式和特色路径逐步形成。例如,装备和电子家电行业注重设备资产管理和生产过程管控,原材料行业进一步聚焦设备管理与资源配置优化,等等。

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总监唐水龙说,“5G+工业互联网”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交大智邦主要业务为面向汽车动力总成的智能加工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线以及智慧车间的研发等,但诸如“5G+数控机床”“5G+AGV”等应用可以部署在更多制造业领域。

“此外,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下,企业降本增效的具体需求、其最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等信息都可以及时共享。这不仅能帮助更多中小企业找到新的商机,也有望改善甚至颠覆传统工业生产流程,助力产业升级。”唐水龙说。

我国智能制造“生态圈”正在不断丰富和扩容。7月在沪举办的“2020全球工业智能峰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五大顶级节点持续稳定运行,标识注册量突破40亿,具有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超过70家,基础电信企业和工业企业开展的“5G+工业互联网”在建合作项目超过600个。

各地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学校等跨地区、跨行业深入合作。例如,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等参与建设洛阳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承载洛阳地区工业设备、系统、工艺参数、软件工具、企业业务需求和制造能力等工业资源的互联网汇聚共享。

唐水龙认为,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落地还需进一步提高广大中小企业积极性。一方面,降本增效是企业技术改造的最大动力来源。另一方面,相关服务和技术提供者也应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对“上云”后数据安全的顾虑。

业界认为,“5G+工业互联网”的试点与建设还要避免“一刀切”。各地要通过科学引导,抓重点、抓时效,提高更多企业的认知和主动性。

蚌埠:5G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一块块显示模组从自动化流水线上源源不断输出,液晶生产看板上一组组数字随之不断跳动。盛夏时节,位于安徽蚌埠市高新区的凯盛科技新型显示产业园无尘生产车间内,自动化流水线正在满负荷运转,这些产品很快将漂洋过海,运往全球各地。

“上半年显示模组的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1%,海外客户订单同比增长约30%。”凯盛科技公司董秘王伟说,目前公司的海外客户占70%以上,客户主要包括亚马逊、戴尔、谷歌、三星等企业。

新基建催生新业态新动能。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安徽蚌埠,围绕5G产业,40多家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群式发展,从5G基础材料、通信终端配套到场景应用的产业生态已初步形成。

“5G激发出巨大的市场潜能。对标新的市场需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今年下半年这个车间将成为‘无人化’的‘黑灯工厂’。”王伟说,园区一期项目有16条触控显示一体化模组生产线,产能全部释放后,可以年产5000多万片触控显示模组。

抢占5G风口机遇,当地企业加快协同创新步伐。

在大富科技公司的滤波器柔性智能化工厂,一辆辆运送物料的无人小车在车间内来回奔忙。

考虑蚌埠拥有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日趋完善的5G产业生态,大富科技今年将总部迁到蚌埠高新区,通过信息化赋能加快产品创新迭代。

“智能车间从去年11月份开始规划设计,今年6月份就正式投产,目前滤波器实际产能达到150万件,产能比之前在深圳提高了近5倍。”公司负责人贺高标告诉记者,通过智能网络控制系统,提升柔性制造能力,可以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灵活换线生产,实现产品迅速迭代。

市场风云变化,危机中孕育新机。

采访中谈到今年以来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很多企业负责人坚定地认为,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够从容应对风险变幻。

贺高标告诉记者,10年前,大富科技并购了7家欧美老牌滤波器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大富科技突破了CNC机床等滤波器关键制造设备瓶颈,使得滤波器制造过程不再被国外“卡脖子”。

新发展格局下,蚌埠市出台20多条扶持政策推动科研攻关,支持产业协同创新。中电科41所、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大富科技公司、凯盛科技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为细分行业“龙头”。

“外部的不利因素反而坚定了我们自主创新的决心。所里依托在光电通信、微波仪器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大力拓展5G通信测试产品,与上下游龙头企业抱团合作,加速实现关键器件国产化替代。”中电科41所5G通信团队技术骨干陈奇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各部门都在加班加点,保障供应稳定,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0%。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大富科技公司加快与当地企业及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从上游材料、设备,到中游部件,再到下游整机及测试设备,拉通5G应用产业链。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果转化(蚌埠)中心、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安徽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蚌埠市积极推动创新平台建设,瞄准5G通信测试、传感器、基站滤波器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统筹推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打破国际垄断。

MEMS传感器技术是5G产业的核心支撑,曾一度为国外垄断。

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副所长王世和说,“通过持续科研攻关,214所掌握了纳米级的MEMS传感器技术,并迅速形成产业集群。”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5G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千亿元。”蚌埠市经信局信息化推进科负责人胡海波说。

编 辑:顾问
[1]  [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