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网络 >> 正文
中国电信孙震强谈5G+时代
  • 通信世界网
  • 2021年1月26日 17:29

工联网消息(IItime) “云改数转”是中国电信“十四五”发展的主要战略,在2021年5G SA全面商用之际,预计将有更多5G实践案例公布。2021年中国电信将坚持“网是基础、云为核心、网随云动、云网一体”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在2021年不断增强5G网络覆盖能力,推动更多5G应用的实践案例落地。针对2021年的网络发展,中国电信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所长孙震强讲解了他对5G+时代的理解。

5G+是赋能千行百业,包括电信业本身

目前行业内5G+的提法较多。关于5G+概念,孙震强讲到,5G+首先是指“5G加上XX”,XX包括千行百业、各种通信技术和信息新技术等。

一是5G + 行业应用。与4G相比,5G应用在视听体验、可交互性、场景扩展、融合创新等方面都有明显突破,目前看2C类应用多聚焦于内容型应用的创新,2B类应用则侧重场景扩展和融合。各行业以5G网络作为连接基础,通过基于云网融合、安全可控、差异化的数字化平台,触达客户应用场景,提升客户价值。中国电信有多个政企事业群,将致力于推动5G与教育、医疗、工业互联网、应急、农业等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二是5G + 4G/F5G/空天等通信技术。目前4G还是移动连接的主力技术,5G NSA模式还要采用4G核心网。未来5G SA逐渐普及后,可以实现5G独立组网,但还需要和4G做好协同。F5G即固网5G,在速率、时延、用户数方面的性能表现良好,目前在园区和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用户需要5G+F5G的综合解决方案,F5G可以看作一个特殊切片来提供稳定的有线连接,通过固移融合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功能和性能的增强。另外,5G借助于卫星、无人机等空天技术可以扩大远洋和沙漠等边远地区的覆盖,还可以解决地震等应急场合的通信需求。

三是5G+ABCDE等信息新技术。5G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前提,但只是一个网络连接的基础设施,需要和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和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等信息新技术结合起来,构建连接与信息新技术的融合服务能力,才能实现5G改变社会的理想。

5G+也是内生能力增强,将实现KEI、KPI、KQI的全面提升

“从R16到R17,5G标准不断演进,使得技术、业务和运营能力的功能和性能在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KPI、KEI和KQI等三个方面。”孙震强讲到5G+也是指“5G增强”时表示。

一是KPI,即关键性能指标的不断提升,如速率和时延等。如果要提升这些指标性能,就需要5G支持新型多址编码技术和毫米波大带宽等,这些性能和功能的增强可以进一步满足某些行业的特殊需求。

二是KQI,即关键业务质量指标的提升,如随选、可信度等。5G不仅要建设好,还要让用户用得好,特别是行业客户的感知要好。运营商要全面提升自身运营系统能力,借助于智能编排平台实现按照业务需求自动进行弹性适配、按需部署、敏捷开通和安全可信保障等。

三是KEI,即运营效率的提升,比如频谱效率和能耗等。提高频谱效率是无线空口的永远主题,需要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来进一步增强。另外,5G能耗相对较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定向覆盖并智能关断实现节约用电。

2021年的四件大事

面向2021年,运营商应该在5G领域做好四件大事。孙震强表示,这四件大事分别是:扩大5G覆盖、做好行业应用、提高运营能力和实现创新引领。

第一,继续扩大5G覆盖是当务之急。按工信部统计,2020年底已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5G网络已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县城和重点乡镇的5G覆盖问题。同时,城市里室内覆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建议通过高中低频分层覆盖以及共建共享等方式进行。

第二,5G要进一步挖掘市场价值,做好行业应用。目前,移动通信产业整体发展进入一个低增长的阶段,To C市场基本饱和, 5G最大的增长点在垂直行业,行业市场对运营商来说也是商业转型的很重要的机会,一定要打好toB这张牌,做好toB的解决方案。5G一定要从政策驱动走向业务驱动,最终要实现商业驱动,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三是提高端到端业务运营能力。5G给现有运营商的运营系统带来巨大的冲击,例如数据量的大幅增长、业务的多元化、应用类型的复杂化等,因此要打造强大的5G运营系统,面向数据驱动的ICT业务,通过网络自动化的提高实现优化运营效率和提升客户体验,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

四是做好创新引领。5G+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运营商应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不断扩大5G广域和深度覆盖,打造泛在、智联、数融和可信的云网基础设施,提升差异化云网服务能力,积极赋能内外部数字化转型。

编 辑:吕萌
分享到: